《陕北话》上辑:用陕北元素讲中国故事丨纪录片

2021-09-06 16:50:22
  纪录片《陕北话》
 
  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2018年第二批优秀国产纪录片评选结果。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省档案局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视纪录片《陕北话》从全国选送的141部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陕北话》共有六集,主题分别为陕北话概述,陕北话与原始文明、游牧文化的关系,社会变迁和陕北话,陕北话中各民族融合的遗迹,陕北话语言特点中的历史文化底蕴,陕北民歌中的陕北话。
 
  该片以陕北语言的故事为中心线索,以小见大,从点滴语言中寻找中国远古的历史,揭示方言奥秘,展现中华文脉。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作为中国首部方言纪录片,《陕北话》以陕北语言的故事为线索,以纪实手法细微捕捉陕北人的日常生活画面,将其中包含的陕北民俗、民间文化娓娓道来。
  陕北是什么?陕北是一片片连绵起伏的黄褐色群山,是一朵朵缥缈的白云,是一张诠释生命图腾的剪纸,是一曲嘹亮的唢呐声,是一阵狂飙似的安塞腰鼓,是一首首抒情的信天游……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些黄土高原孕育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看看你都了解多少?
 
01
 
陕北民歌
 
  在陕北,无论站在沟沟峁峁,还是在弯曲的山道,在高高的崖畔,随时随地都可能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
  陕北民歌流传于陕北的山坡、沟洼、田野、村落,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里巷之曲。
图片摄影/木易宝车
 
  陕北民歌的历史可追源到古代巫歌和祭祀秧歌调,并与古来有之的春节“闹红火”的习俗紧密关联,如绥德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乐舞百戏和秧歌的内容,可见当时陕北歌舞已经盛行,民歌必然随之滥觞。
  陕北民歌代表性作品有《东方红》《兰花花》《三十里铺》《走西口》《黄河船夫曲》等。
 
02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陕北地区广大城乡群众每逢春节正月十五前后活动的一种综合性民间舞蹈形式,类似宋代流传的民间舞队,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
  秧歌队在打击乐和唢呐的伴奏下,根据一对伞头的导引变换队形、图案,以及动作变化和演唱与舞蹈表演的穿插。
 
  秧歌一般分为“大场”和“小场”两种:
 
  大场   整个舞队在伞头的统一指挥和带领下扭出变化丰富的队形,有“龙摆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龙吐水”“十二莲灯”等数百种队形,参加表演的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一二百人。
 
  小场   表演包括“水船”“跑驴”“高跷”“霸王鞭”等,也可根据动作风格和内容划分为“文场子”“武场子”“踢场子”“丑场子”等,其中踢场子为表现男女情爱生活的双人舞,有许多较高难度的动作。
  1984年,陕北秧歌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
 
03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
 
04
 
陕北民谚
 
 
  陕北民谚的内容非常丰富,遍及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分为普通生活、农业生产、气象时令、饮食养生、明辨事理等类型。
  陕北民谚表面看起来很土,却是记录陕北社会历史最详细最真实的“无字书”、“活化石”,对生产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陕北民谚还是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道情、陕北民间文学等众多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材料,加强陕北民谚的保护,对于陕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
 
05
 
清涧道情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徒唱的经韵,当时是诗赞体。宋代后,经韵吸收了词、曲牌特点,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道歌,其流行于北方的一支,在原韵调的基础上发展为曲牌体,又逐渐演变成戏曲。
  清涧道情的基本曲调借鉴并糅合了秦腔、眉户、碗碗腔以及陕北民歌的元素,形成具有浓郁陕北地方色彩的音乐,主要腔调有“平调”“十字调”“凉腔”“一枝梅”等九大类。
  清涧道情音乐优美,节奏明快,高亢雄浑,委婉清秀,真正地体现了黄土文化的本质,在陕北有着较高的声誉,因而清涧被人们称为是道情“窝子”。
  清涧道情的代表性传统曲目有《赛畜会》《接婆姨》《乡音》等。
 
06
 
府谷二人台
 
  府谷二人台的演出与过年节闹社火相伴,因此也被称为“唱秧歌”或“打玩艺”,演唱采用真假声结合,抑扬顿挫,亮板拖腔,高亢明亮,悠扬动听。
  其表演方式大致有三种:
 
  1 清唱(俗称坐腔),一般不化装;
 
  2 跑场(又称滚场),一般由男女对唱并增加念白及表演;
 
  3 小戏,多有故事情节,人物超过两人,且分场、分幕。伴奏乐器文场有四弦、三弦、扬琴、海笛、京阳胡五大件。武场有梆子、板鼓、四页瓦、手锣(俗称镟子)、小镲、马锣。
 
  府谷因与晋蒙毗连,在府谷二人台的音乐和表演中,可以看到与晋蒙民间艺术相互融合的显著印记。
 
07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的结构分为小曲(即单曲)和联唱(即联套)两种形式,器乐曲牌约有50多首,小曲的伴奏乐器为扬琴、古筝、琵琶、三弦、京胡、碟子等。
  小曲既可一人单唱,也可两人对唱;既可坐唱,也可站唱;伴奏者并分不同行当兼唱。榆林小曲的传统节目有《日落黄昏》《放风筝》《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1985年后,榆林小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繁荣时期,榆林市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会,编印了《榆林小曲专辑》,组建了半专业性的演唱队,使小曲的影响日益扩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