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白水:就业扶贫筑牢民生底线 托起幸福明天

2020-07-21 15:07:00 来源:新华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陕西白水,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按照“产业带动就业,创业促进就业,培训提升就业,劳务输出就业,企业吸纳就业,岗位兜底就业”六大工作举措,形成了“产业带、创业推、培训优、务工促、镇企联、安置保”的就业扶贫新格局。尤其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白水县过组织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办招聘会、推介工作、设置公益岗位等一系列举措,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让困难群众长技能、好就业,端稳饭碗。
 
  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今年4月,白水县成立了稳就业工作专班,先后出台了《白水县关于进一步推进就业创业及就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白水县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及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了就业扶贫优惠政策“十三条”,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提供一次性创业补贴,优先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为了真正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贫困户李涛,就是这些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你的店已经正常运行6个月以上,符合我们的条件要求。这5000元是发放给你的创业补贴,我们给你送过来了。”白水县人社局工作人员苏勇高兴地说道。
 
  5月中旬的一天,在尧禾镇街道上,李涛和妻子正在自己的洗车棚忙碌,洗车棚对面是他们夫妻今年新开的一家蒸馍店。多年来,李涛因儿子患病欠了很多外债,因此被认定为贫困户。为了补贴家用,夫妻二人盘算着在自家门口开个洗车店。经营一年多后发现,洗车的收入对他们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于是又开了这家蒸馍店。二人每天四五点起床蒸馍,馍蒸好后就在洗车棚忙碌。5000元的创业补贴,是对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一种鞭策和鼓励,也是他们摆脱困境、迎来全新生活的精神动力。

  俗话说:“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贫困群众要尽快摆脱贫困,尤其需要一技傍身,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就是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付苏杰是白水县城关街道办侯家塬村的村民,家有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和两个正在上初中的孩子,一家的生活靠种地勉强维持,是因病致贫和因学致贫的典型。
 
  今年5月,她从微信朋友圈看到白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消息,便来电询问人社部门下辖的培训中心。得知消息属实,她第一时间登记报名。经过系统培训,付苏杰掌握了酒店服务的基本技能和礼仪规范,并顺利进入县城的一家酒店工作。
 
  “不仅不要钱,而且每天还有50元的生活补贴。我非常需要这份工作,我一定会好好珍惜,也相信我能做好。”付苏杰说,这份工作让她每月有18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也让她家的日子越来越有念想了。
 
  就业扶贫,要因人施策,更要因地制宜。白水县是闻名全国的苹果之乡,大力扶持“果园托管、持股经营”模式,将传统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思路,让苹果变身群众致富的“金果果”。
 
  58岁的石西平,是尧禾镇安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他成了白水美华果业的一名苹果装卸工,每月有四五千元的固定收入。苹果销售高峰期,他的女儿也会来美华果业打工,每天有120元~150元的收入。今年4月,公司要招聘一名厨师,石西平的女婿刚好专业对口,也进入美华工作,每月4500元的工资。如今,石西平一家三口靠着美华就业扶贫基地找到了营生,日子越过越有劲。

  创兴一业,带富一片;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白水县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做好宣传工作,增强示范带动效应,积极落实省市各项扶持政策,引导贫困劳动力创业。
 
  王建武是侯家塬村的村干部,同时也是村上的致富带头人。由于当地土地贫瘠,水肥条件较差,引进的很多产业“水土不服”。2018年,王建武在杨凌农高会上看到一家企业展出的西红花售卖价竟然高达一两20元,这让他吃惊不已。这次经历在王建武的心中埋下了种子,之后,他带领村上的领导干部和部分贫困户,先后多次远赴山西等地考察,最终引进了这种可以媲美“藏红花”的西红花。
 
  “脱贫攻坚任务很紧,一些长效产业周期长、见效慢,而村民脱贫的愿望很强烈,这个西红花产业基本当年种植就可以看到效益。”王建武告诉记者。引进这个产业前后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一些群众抱着试试的心态种植后,很快就尝到了甜头。
 
  据王建武统计,侯家塬及其周边村子西红花种植单亩纯收入最高达到了7900元,而每亩4000元~5000元的收入非常普遍。2019年,侯家塬村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村上建起了西红花初加工的厂房,申请注册了“侯家塬”的商标,西红花的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很多群众实现了家门口打工。仅王建武的200亩西红花基地,采摘时节一次性用工数都在200人左右。
 
  在就业扶贫的道路上,白水县干部群众正在完善就业机制上下功夫,在激发内生动力上想办法,让贫困群众有其业、乐其业,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硬仗,托起贫困群体的希望。(杨喜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