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从建设万亩高粱基地到全面推广“绥薯1号”,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壮大,从培育农业产业链到设施农业提质增效……今年,绥德县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力打造农业强县。
保粮又增收 鼓起群众“钱袋子”
“党的二十大提出继续强化农业农村建设,‘三农’领域大有可为。去年周家桥村仅高粱就卖了30多万元,我今年不仅要自己多种高粱,还要号召村民一起种!”绥德县薛家河镇周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武建茂的信心来自薛家河镇万亩高粱产业带来的利好。2022年,薛家河镇的高粱产值达2300万元,实现全镇人均年增收1200元的目标。
随着天气日渐回暖,高标准农田建设迎来大好时机,田间地头上一片繁忙景象。今年,绥德县将完成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确保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8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1万吨左右。积极培育引进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主要粮食作物新优品种,推进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因地制宜推广“四位一体”补灌、旱作农业集成技术,构建新型节水农业体系。
此外,绥德县还通过“春风行动”“雨露计划”等专项行动、“九个一批”精准增收措施等,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坚决守住返贫底线。
提质又增效 跑出农业“加速度”
绥德县崔家湾镇绿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绥薯1号”育苗大棚内绿意融融,180万株脱毒种苗即将出棚,预计可繁育600余亩脱毒原种薯。
该公司董事长刘治国介绍,崔家湾一带红薯产业曾经遇到过瓶颈期,但通过推广“高剪扩繁苗”和平栽法栽培技术以后,红薯亩产比传统栽培法高出2800斤左右,每亩产值2万余元,让红薯种植户真正尝到了甜头。崔家湾红薯因此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首批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并注册“蒸薯福”商标。2022年,该公司选育的“绥薯1号”品种被农业农村部授予“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
今年,绥德县大力实施“品种、品质、品牌”工程,全面优化提升“4+X”产业布局,提质增效山地苹果、沙地红薯、红枣等产业18万亩,推广种植杂粮10万亩,培育千头养牛场2个,万头养猪场5个,农业总产值达到37亿元以上。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提档升级,推动农副产品转化为优质商品。在农业产业延链补链上出实招,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集群。做好“土特产”文章,用好“绥德范。臻陕北”县域公用品牌,拓宽山地苹果、沙地红薯等26个农业品牌应用领域,不断提升绥德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宜居又宜业 打造和美新乡村
枣林坪镇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小镇,沿黄公路的开通,游人络绎不绝。去年,该镇投资80万元,在沿黄一线西河驿等9村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并大力实施庭院经济,通过林上品种改良、林下套种农作物及发展小型养殖业的模式提升产值,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今年,绥德县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个十百”示范工程创建,支持张家砭镇和名州镇建设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打造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00个,推动郝家桥建设全国乡村振兴楷模。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全面推开村庄清洁行动,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2个,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3400座、污水处理站2处,力争创成省级农村污水处理试点县。重点改造提升农村通组道路11条、农村公路260公里,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着力破解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难题,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同步发力。

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传播,统筹推进“红色+民俗”“红色+美丽乡村”等旅游新业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乡村旅游全域发展,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十星级文明户”等好人评选表彰,深挖非遗文化资源,深化“五治融合”,推行“说事堂”“有事拨”“代办制”“绥时办”等基层治理服务模式和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创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积极培育乡村振兴本土人才,用好乡村振兴特派员,培育高素质农民150人,为全县100个示范村配备第一副书记或第一副主任,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人才支撑。同时,建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高水平乡村振兴,真正让农村成为绥德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张东红 刘涛 刘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