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网格自治细胞 焕发社区治理新颜——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社区治理经验

2020-12-16 14:45:22 来源:西部决策网
  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是榆林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区辖19个乡镇、12个街道办事处、317个行政村、85个城镇社区。总土地面积7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总人口57.96万。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937亿元,呈现出经济发展稳、文化底蕴厚、民生保障全、矿产资源富的良好态势。近年来,榆阳区紧盯新时代“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需求,下沉各方资源,全力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先后被评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省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并于2019年3月被国家民政部确认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实验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榆阳区紧紧围绕“促进社区居民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衔接”的实验主题,立足区情实际,坚持群众导向、重心下移、多元参与、网格推进、智慧支撑、七联融合、集成思维、知行合一,有效打通了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了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

  党建引领,把稳社区治理的航向标

  榆阳区通过建立和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和“街道-社区-网格小组”三级网格服务体系,将党组织的统领和服务功能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民主自治功能有机结合,有效促进了居民成立自治团队解决自治问题的积极性。金阳社区是榆林市最大的经济适用小区,为着力解决车辆乱停乱放、房屋渗水等长期困扰居民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社区党总支牵头,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工作方式,成立小区红色物业联合党支部,社区选派党员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和物业服务监督员,小区自管会党员、物业企业负责人担任社区“兼职委员”,构建了社区党组织、自管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实现了网格内的多元参与、齐抓共管。

  七个嵌入,架起社区治理的联通桥

  基础网格与居民小组互嵌。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衔接、动态调整”的原则,榆阳区打破政法、党建、创建、执法网格等碎片化的网格管理格局,让网格设置与街道、社区、居民小组有机衔接,建立起统一规范网格体系,构建了“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全科网格治理服务新格局,实现了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

  居民自治组织嵌入基础网格。以推进网格化管理服务为契机,强化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和居民小组的自治功能,按照1+1+X模式组建网格管理服务团队,1名社区网格长(社区书记)、1名小组网格的专职网格员(社区居委会成员)、X名小组网格的兼职网格员(社区党员骨干、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等),全区共有2735名兼职网格员。金林小区是榆阳区第一期租赁型保障住房,共有30栋楼、77个单元、5144户居民、14720余人,流动人口居多,是今年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该小区按照“社区-楼栋-单元-住户”的四层纵向维度,凝聚社区干部、协管、物业保安和各类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夯实“1+1+X”网格责任(楼栋长每日工作:1、健康监测2、行迹跟踪3、宣传防护小贴士4、统计生活需求并统一购买),精准施策,科学防控,构筑了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居民自治功能嵌入基础网格。为强化居民自治功能,设立居民自治项目专项资金,网格管理服务团队通过收集居民需求,并根据需求创意和实施63了个社区公益服务项目、60个“四社联动”项目,辐射青少年儿童服务、为老服务、院落治理、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打造了一批以三官会社区的“李姐敲门”、金阳社区“关爱老人生命义仓”行动、金林小区“电动车乱停规范”等为典型的居民自治案例。

  积分兑换嵌入居民自治。为调动居民自治的内生动力,实施《榆林市榆阳区网格公益服务积分管理暂行办法》和《榆阳区社区志愿服务公益积分兑换操作细则》,X兼职网格员实行岗位积分每年每人1800分,社区社会组织成员按照公益劳动、自我管理、资源捐赠等类别积分,居民根据需要以积分换荣誉、换服务、换资源、换物品。榆康社区为促进居民自治与网格化管理服务有效衔接,建立公益互助银行,将公益行为量化为积分,通过积分的存储与兑换,建立“好人做好事有好报”的激励机制,激活居民自治的内生动力,通过公益捐资等发展居民自治的资源网络,建构居民自治与网格化管理服务衔接的可持续机制。

  治理资源嵌入居民自治。以单位党组织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的“双报到机制”为契机,推动治理资源下沉社区、支撑居民自治。统筹调度,将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布到12个街道,每个部门党组织根据居民自治的资源需求,认领2个居民自治项目。目前,全区共有624个党组织和22401名党员在社区报到,共开展共建项目1248个,解决群众诉求400余项。同时,榆阳区还通过街道、社区两级党组织与物业服务企业、商圈市场主体等互联互建,积极整合辖区商家资源等各类资源,实现了资源向社区汇集、治理力量在社区融合。三官会社区地处榆林老城区,仅仅0.6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就容纳了近500个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榆阳区最繁华的核心商业区,但不可否认的是,该片区为榆阳人民增收创效的同时,也给社区治理增加了很大难度,三官会社区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探索推出了“社区+小区+商区”三区联动的社区治理模式,“我们迎合居民响应,设置了夫子庙专属网格,并派出党建指导员协助夫子庙商区成立党支部,以党支部为平台,为商区流动党员找到家,实现散户资源共享、力量凝聚,同时,鼓励党支部成员号召链接更多商家成立爱心商户联盟,积极引导商区企业、个体户参与社会公益,并对表现突出商家表彰授牌,仅今年爱心商户联盟就为辖区居民提供了近100个就业岗位、3000平米活动场地、防疫物资5万元。当然,我们社区还积极链接行业部门等多方资源,通过硬化商区道路、整治巷道乱停乱放现象、调解矛盾纠纷等方式,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这是“社区、小区、商区”三区互惠互利的过程,也是推动多元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过程。”三官会社区书记李小玲解释。

  考评机制嵌入居民自治。为确保资源下沉社区和支撑居民自治,每半年组织社区“两委”代表和居民代表,考核评价“双报到”单位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履责情况。考核评价结果向对口主管部门反馈,作为报到单位领导班子考核评价、干部选拔任用和评优树模的重要参考依据。崇文路街道学院社区才智巷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缺乏管理,巷道破烂不堪,居民们也因此怨声道道,但由于资金短缺、民众意见不统一等问题,巷道整治一直没有开展,学院社区以“小区微治理”工作为契机,建立才智巷第37网格党小组,并组织巷道居民、辖区单位召开联席会议,依托公益创投项目,通过三三制原则(居民自筹一部分、辖区单位资助一部分、政府兜底),全方位对巷道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同时还引导居民成立“小巷管家”自治团队,解决巷道内部事务。“原来大家好像都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但自从巷道改造那天开始,巷里的人都渐渐有了主人翁意识,因为我们的想法会被人关注,举个例子,我们巷里的砖是竖着铺的,而前巷的砖是横着铺的,这都是我们自己投票做的决定。当然,我还要感谢辖区单位对我们巷道整改工作的协助,不仅帮我们刷了墙面还安了路灯,前段时间考评双报到单位履责情况时,我作为我们小巷代表也为他们投了满意的一票。”才智巷居民黄美丽激动地说。

  智能技术嵌入居民自治。和华为公司合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区级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大数据为支撑,建设“互联网+社区”体系,纵向信息互联互通,横向信息共享共用,打造智慧社区,让基层治理更智慧、居民自治更智能。

  多措并举,夯实社区治理的压舱石

  加强组织领导,凝聚部门合力。区委发挥“社区治理指挥部”作用,建立会议联商机制,定期研究部署推动城镇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工作,整合各部门面向社区的政策、资金、项目,统筹安排、捆绑使用、集中攻关,凝聚起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强大合力。

  统筹“六个集成”,运好“七联方法”。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目标要求,运用系统思维,坚持深化改革,从工作思路、组织体系、治理机制、创新实践、智慧系统、队伍力量“六个集成”着手,全面推进全区社会治理集成创新。摸索出了组织联建、网格联心、会议联席、矛盾联调、事务联商、群众联动、成效联评的“七联工作法”,以组织联建促进多元参与、资源下沉;以网格联心促进服务到家、互动互融;以会议联席促进民意集中、众智汇集;以矛盾联调促进三治融合、和谐稳定;以事务联商促进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以群众联动促进积极参与、有效参与;以成效联评促进评优树模、提质增效。

  筑牢服务阵地,强化政策创制。通过新建、改扩建服务阵地和调配国有闲置资产等方式,有效解决多数老旧社区办公服务场所“小、散、偏、旧、无”的困境,目前全区85个社区中,68个办公服务场所面积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同时,为方便居民生活、保障居民安全,建成金阳、金苑等5个集养老托幼、医疗服务、社区服务、便民服务、警务室多种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性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经过考察学习、专题调研及主题座谈,深入分析全区社区治理工作现状并广泛征求意见后,榆阳区还大胆创新,陆续出台《关于印发榆阳区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方案》《关于推进全科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等多个“1+N”系列的规范性指导文件,为推进榆阳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全面素质。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梯次设置年龄结构,实施学历、年龄的“一升一降”;开展以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居民参与共治能力为重点,聚焦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题的实务培训,平均每年组织和参与培训4期,累积开展社区工作人员培训20期,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学历教育、在职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全区有368名社区工人员持有社会工作师证,占到了全区社区工作人员总数的30%。

  培育社会组织,促进多元共治。建立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针对居民需求,以需定供,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成熟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孵化社区社会组织,实现政府、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

  经验与反思

  社区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指出,应以“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根基”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榆阳区坚持“党建引领”,利用党组织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凝聚多方力量,确保了社区治理方向不跑偏、重心不失位。

  社区治理必须坚持多元共治。社区生活覆盖居民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能仅仅依靠政府或者少数力量来谈治理,只有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驻地单位、居民等多方参与共治格局,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榆阳区通过“双考双评双报到”机制,将社区内部成员建成利益共同体,为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优势,提升了居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社区治理必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实现高水平的居民自治是创新社区治理的重要基础,只有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才能真正激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内生动力。榆阳区以网格为单位,通过“七个嵌入”,不仅能将国家政策、服务及时传递到户到人,更能有效收集居民个性、共性需求,以需定供,形成自上而下的服务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定事政府做”的独奏到“百姓定事一起做”的合唱转变。(供稿人:榆阳区民政局 张占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