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齐春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延长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积极推进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奋力书写绿水青山新答卷。9月13日上午,“沿着黄河遇见海·潮起三秦看新程”网络主题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了解当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
![]()
延长国家储备林基地共涉及3镇22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建设总规模5.28万亩,其中人工集约林栽培5.08万亩、林下山地苗圃建设2000亩,栽的苗木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碳汇开发科科长常雷雷介绍,延长县2020年10月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截至今年5月底,人工集约林栽培和林下山地苗圃建设已全部完成,提前2年完成5年建设任务。
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碳汇开发科科长常雷介绍说“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针对陕北地区土壤贫瘠、气候干旱的特征,延长国家储备林基地采取良种壮苗、容器钵造林、适地适树,保水剂生根粉应用、挖大坑表土回填等技术。并采用针阔混交营林技术。应用保水剂生根粉等十项技术抗旱造林。我们主要种植油松、侧柏、樟子松、小叶杨、杜梨五个树种,栽的苗木成活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截至2023年5月,一期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提前2年完成5年建设任务。” ![]()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人工集约栽培林3.13万亩,占总任务的61.6%,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预计到2030年,新增森林面积5.08万亩,增加活立木蓄积量25.06万立方米,储存碳汇量12.53万吨,碳汇收益1253万元;预计到2060年,增加活立木蓄积量55.54万立方,储存碳汇量27.77万吨,碳汇收益2777万元。
据了解到,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在建设模式推行“统一规划、分区治理、两季栽植、三季整地、四级管护”的模式,根据全县自然立地条件,划分为黄河沿岸生态修复区、北部残塬水土流失治理区、延河两岸提质增效区,实行春秋两季栽植,春夏秋三季整地、常年巡林管护,确保建设成效。
在助农增收机制方面。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推行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流转费30元/亩/年,总流转资金4573.8万元,项目区内户均收益1万元。同时,项目优先雇用当地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累计雇用2300人,劳务收入3098万元,人均1.35万元;推行“林长+护林员”机制,在当地脱贫人口中聘用生态护林员56人,530元/月/人,累计发放35.6万元;项目区内农户人均创收0.77万元。
![]()
下一步,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将加快推进“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积极探索“县政府+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有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模式,大力开展多种森林经营,持续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建设,实现“为国储材、固碳增汇、兴林富民”的生态建设目标,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延长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