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街回来了!”——西安味道,浓浓的乡愁

2021-10-28 14:31:0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记忆。这种记忆不仅承载着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更蕴藏着每一位城市见证者的浓浓情怀。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西安这座向往的城市,开始驻足落脚。西安的钟鼓楼、回民街、碑林博物馆、大雁塔等热门景区渐渐地都由慕名到熟知。尤其是当时在西安风靡一时的东大街,几乎成为了每个周末都要去光顾的地方。其实目的并不是为了购物消费,而是去感受那都市的时尚与繁华。

       当时那里不仅有当地老字号招牌美食的诱惑,有百姓心中最向往的钟楼书店的吸引,更有来自城市最时尚、最前沿阵地的骡马市步行街的磁场带动,就是在那里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

       然而随着城市的更新,西安东大街也曾一度“失魂”,甚至消失在大众视线内,变得沉寂落寞。而当有一天这种记忆被“复原”后,人们一下炸锅。纷纷闻讯赶来,将它围得水泄不通,在人群涌动中探寻着属于自己的美好记忆,仔细品味着当初的味道……

       它叫“易俗社文化街区”。许多人围观打卡后感叹,曾经名噪一时的西安东大街又“回来了”。这里成为了他们找回儿时记忆、寄托浓浓乡愁的又一城市符号。

       老字号:触动的是味蕾,寄托的是情怀

       蒙蒙细雨中,慕名漫步走进易俗文化街区,远远地就看到西安饭庄、同盛祥饭庄、西安烤鸭店等很显眼的西安老字号招牌,这不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西安饮食文化的集结吗?

       走近一看,见证古城风雨的五一饭店、“清真饺子专家”白云章、“食领三秦”的西安饭庄等品牌一一接踵亮相,使人有些应接不暇。而当你已经按捺不住味蕾,想上前品尝之时,却发现虽然下着雨,但每一家饭店门口都门庭若市,排起了长队,面对如此阵势,只能选择“望梅止渴”了!

       有一位老西安人讲到,今天慕名而来,就是想尝尝五一饭店门口的包子。因为从小父亲就爱带着他去吃,那种味道早已在心中深深地打上了烙印。而在如今的易俗社文化街区要买西安五一饭店门口的包子可要花费一定的工夫。早上10点开始卖包子,刚9点排队的人已宛若长龙,那阵仗不可小觑。而之所以如此火热,当地人形容这家店是久负盛名,而这里的包子更可谓“绝绝子”,无可替代。也足以看出,这家老字号饭店的王者之位。

       除此之外,其他几家老字号也一样游客爆棚,座无虚席。

       老字号的魅力竟是原来如此之大,翻翻历史,你好像更理解了它不可撼动的原因。

       就拿西安饭庄来说,以陕菜闻名于世的它,曾有“东钟西鼓、青龙白虎、香菜热汤、西安饭庄”的民谣流传于世。据说,店名还是文坛泰斗郭沫若题写的。记者得知,它始建于1929年,“西安事变”后,因周恩来总理在此招待张学良、杨虎城等爱国将领和爱国人士,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力促事变和平解决而名噪大江南北。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其致力于陕菜的挖掘、传承与创新,素有“陕菜正宗”“陕西风味大全”之称,被业界誉为“三秦饮食文化的地标”。

       而始建于1920年的同盛祥更是如雷贯耳,这里的牛羊肉泡馍素以“料重味醇、肉烂汤浓、馍筋光滑、香气四溢、清香爽口”而饮誉天下。建国初期,众多国家领导人曾以同盛祥的牛羊肉泡馍宴请过许多外国领导人。2008年6月,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同盛祥里驻足,有一家外地游客全家围坐在桌前,体验着掰馍的乐趣,其乐融融,乐不思蜀。

       此外,西安人记忆中的“川菜第一家”——聚丰园也重新回归;拥有百年历史的西北第一家烤鸭专营店——西安烤鸭店也“重登舞台”。当然还有大香港酒楼、新中华甜品店、桃李村秦椒炒肉、串佬儿烧烤酒馆等,你能想到的、惦念的、馋涎的都尽收眼底。

       老字号的集体回归无疑是让人震惊,不仅延续了老字号的传承,也将现代商业与生活需求相结合,重建了城市文脉。可以说用味蕾带回记忆,以传统文化诉说时代的变迁,是情怀,是坚守,更是创新。

       “秦腔一声”吼,百年易俗铿锵回归

       如果说美食让你馋涎,那么秦腔则是老西安人骨子里的乡音。

       我们所说的易俗社文化街区位于西安市东大街钟楼附近,是一个依托百年老剧场易俗社,建成的中国首个秦腔文化街区。整个街区的核心就是西安古秦腔剧社——易俗社剧场。

       据介绍,西安易俗社原名“易俗伶学社”,是1912年辛亥革命之际为唤醒当时民众的民主革命精神,同盟会成员李桐轩、孙仁玉发起,王伯明、范紫东、高培支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知名人士拥护,成立的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戏曲创作、戏曲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易俗伶学社”,后改名陕西易俗社。

       1924年,鲁迅受邀赴西安讲学,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五次在易俗社剧场观看秦腔,并赠匾题字“古调独弹”。新中国成立后,易俗社由政府接办,并多次进京演出,《三滴血》《西安事变》等优秀剧目享誉全国。

       走着走着,街区中央一座仿明清建筑的戏楼挡住了视野。原来,这是专门搭建的戏台。为了让大众更直观的感受秦腔魅力,还原老西安人那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不时地还上演着一些秦腔剧目。每到演出的时候,戏楼前挤满了密密麻麻的观众。无论听懂与否,都在特有的腔调里,感受着老陕人的豪气。放佛在欣赏秦腔艺术的同时,释放着内心的情感。

       街区内陈列有两座博物馆。“易俗社百年博物馆”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易俗社百年的发展历史;“秦腔艺术博物馆”规模宏大,有文献,有文物,也有图片和音像资料,动静结合,听视兼备,展陈了秦腔的历史文化和秦腔表演艺术。游客可以在易俗博物馆里游览,看珍藏的原创剧本手稿;亦可步入易俗社剧院内,观看经典剧目等。

       整个文化街区将秦腔艺术展演、中外戏剧交流、博物馆展示、戏曲教育传承、文化创意融为一体,更好地展现了古老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现代文化街区的时尚气派,这里也成为了许多戏迷慕名追捧的又一打卡地。

       古老与现代融合,秦腔艺术的历史与价值也许在这里能有很好的解读。百年易俗社,带着铿锵有力的秦腔回来了!

       “东邦哥”不是一个传说

       怀旧的地方总能找到数不尽的回忆。

       小学老教室、供销社、音像店、旱冰场以及小卖铺、照相馆,甚至还有记忆中的老房子瞬间将你带入80年代的复古街区——东邦哥文旅创意主题街。在这里,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藏着你童年的影子,每一张海报都无可厚非地将你拉回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

 

       “东邦哥”,其实是一个陕西方言,以前人们去东大街不叫“去东大街”而是“东邦哥”。这里通过1比1复原八十年代老西安各类小型餐饮、娱乐、百货等60多家有特色的传统店铺、经营场景,打造了复古、怀旧、美学生活、人文风情、休闲娱乐等特性的圈层聚焦地。以复古彩色迷魂灯、老缝纫机等老物件展现老西安繁华街道的最初记忆,成为一代人的青春回忆地。

       在现场,我们能看到,隔壁班的“同学”回来了,他们一行人带着准备好的红领巾,在“班级教室”里按照曾经上课时的位置坐好,让旁人来拍照留念;供销社内,售卖着当时那个年代包装的挂面、肥皂、暖瓶以及小孩的绣花鞋等,就连秤都是当时用的托盘式的“复古秤”;还有钟楼小冰棍、西安“忒色”冰峰、以及旧时听歌的收音机、磁带,泛着黄色的老照片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

       还有中间用砖块当隔网的乒乓台、怀旧理发店、以及小人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教室标语,更甚者还有以前在街头巷尾出现的自来水龙头,每个水龙头上各家都盖上铁盒子,装上一把锁,防止他人乱用等……

       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复古街区,更是一个将情感与消费体验融为一体的老西安情怀自留地,带给了太多人对于那个年代的无限回忆。

       不仅如此,“东邦哥”还创造了潮流赛博朋克街景,老与新的碰撞,再现了这个城市的包容。

       在时代匆匆向前发展之时,易俗文化街区却选择回归。这是一次关于记忆的回归,这是一次关于文化的回归。同时这更是一次创新,从文化意义上讲,是对秦腔文化的复兴;从大众生活艺术上来讲,是一种情怀的寄托,一种抹不掉的西安味道。

       有的城市年轻,有的城市闲适,有的城市温暖,而西安这座城市,有回忆,有味道。(文/记者张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