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今年以来,山阳县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改革部署要求,坚持“发展难题在哪里、改革就聚焦哪里,老百姓关心什么、改革就抓什么”,持续在推进机制上创新,在重点领域聚焦,在总结提炼上发力,着力破解发展难题、解决民生问题,打响山阳改革品牌。今年“打造30分钟急救圈”“发展夜间经济”等15篇改革案例信息被市级以上采用推广。11月6日,山阳县“一县区一特色”改革事项“创新‘四抓四带’联农带农促增收”典型案例被《中国改革报》刊发。
近年来,山阳县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巩固衔接工作的核心任务,聚焦帮扶产业联农带农方式单一、带动效果不够明显等问题,创新推行“四抓四带”联农带农机制,并作为今年“一县区一特色”改革事项压茬推进,以机制创新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守住了防返贫底线,脱贫质量和成色进一步提升。今年该典型案例被《陕西乡村振兴简报》刊发,并代表陕西省在全国交流经验,11月6日被国家级媒体《中国改革报》刊发。
抓排查分类确保“带得准”。摸清全县劳动能力底数,分类造册入库,常态化入户遍访,掌握群众发展意愿。建立产业发展、产业帮扶、联农带农、稳岗就业“四个台账”,因户因人精准帮扶,全县脱贫户和监测户实现就业5.2万人、发展产业1.25万户。
抓利益联结确保“带得稳”。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食用菌、林果、中药材、畜禽、茶叶等特色产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1家、能人大户2030个、特色庭院经济1.49万户、产业特色村56个。通过产业联农、主体联户、园区联村、资产联股,将9.53万农户镶嵌在产业链上,18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抓政策支撑确保“带得实”。打好产业就业、金融保险、人才培育、消费帮扶等政策“组合拳”,制定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金融扶持办法,兑现产业奖补资金1400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002万元,缴纳农业保险费1323万元,有效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每个产业组建一支技术服务队,开展“农村CEO”培训,吸引125名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发展。构建线上线下、产地直供、消费帮扶“三位一体”营销体系,帮销农产品1.36亿元。
抓机制创新确保“带得久”。推行每个产业一个工作组推进、一名县级干部主抓、一套政策扶持、一张责任清单落实、一个以上龙头企业带动的“五个一”机制,实行前置审核制度,将联农带农作为衔接资金项目安排的前提条件,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推行项目联带机制,对基础设施、以工代赈等农村小型工程项目,优先吸纳监测户、脱贫劳动力参与建设,有效发挥项目带动作用。(供稿:孙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