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随时握着一部手机,这是陈建玲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哪怕是吃饭睡觉,电话始终不离开一米距离。
“手机一响,我的神经就紧张,不是有新任务,就是科室出现啥状况,或者是病人危急。”陈建玲说。
陈建玲是商洛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分管护理、信息化管理等工作。按说,副院长担不了多大责任,可她就是爱操心、爱管事,生怕哪里出错,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办公室人来人往,陈建玲却从容淡定,一一处理完手头事情。聊起三次进驻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这位身材柔弱的女子说了一句话:“不害怕是假的,那么多人都感染了,当时我也没有多想,就愣着往前冲吧!”

她是逆向前行的“急先锋”
疫情反反复复三年,陈建玲从来没有消停过,前两年都是做些医院的防控工作,可到了2022年8月,疫情防控形势陡然严峻。
一座城池,在严防死守中被新冠病毒打开了缺口:2022年8月15日,疫情再一次拉响了警报,病毒感染开始蔓延,一场疫情防控攻坚战悄然打响。
商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决定在商洛市体育馆建设方舱医院。
谁能担当重任?谁有能力、有经验做好防护救治工作?这是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生命安全的严峻考验。
“让我去一线!”在院领导班子会议上,54岁的陈建玲站起来果敢地说。
巾帼不让须眉,危难方显担当。2022年8月17日,陈建玲临危受命担任市体育馆方舱医院院长。“当时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反正我也不多想,就豁出去了。”事后,陈建玲长出了一口气。
“建设方舱医院只有两天时间。陈建玲带着院感、基建负责同志,吃住在施工现场,与设计、施工人员共同协商通道设置、线路电源、设备布局等,大热天连一口水都顾不得喝,大家都担心她的身体吃不消。”对于在体育场的48小时,商洛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文申英至今还历历在目。
2022年8月19日,省上调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9名援商医疗队驰援商洛,商洛市医疗队与交大一附院医疗队共同完成新冠患者的医疗救治和生活保障工作。当日晚市体育馆方舱医院作为全省第一家方舱医院正式开舱,收治患者20名。

“第一周时间,陈院长每天休息不足2个小时,她要对接交大一附院医疗队,要指导救治和防护工作,还要协调物资供应和生活保障,让人看着都心疼啊!”提起在方舱的那一幕,商洛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孙静依然紧皱眉头。
在商洛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朋双成看来,陈建玲就是疫情一线的“顶梁柱”,她不但政治思想觉悟高,在危险环境下敢往前冲,而且还富有管理能力和专业经验。
“我年长,从事新冠肺炎防护救治时间长,心里也有底。”陈建玲胸有成竹地说。
“疫”路逆行“急先锋”,狂力挥剑斩妖魔。在整个城市处于暂停状态中,陈建玲疾步与病毒赛跑。2022年10月18日,商州区又有散发病例,情急之下医院把刚从市体育场方舱医院回院的陈建玲抽调到市中心医院东区定点医院。
征衣未解又跨鞍,重整行装再出发。2022年11月25日,因为新冠患者急剧增加,陈建玲又被抽调到市北新街方舱医院任院长,因为医护人员都是从县、镇抽调的,从医院建设、人员培训、物资调配等都得重新开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陈建玲倾身而出冲在最前沿,坚守方舱护佑一方平安,几个月的救治效果让政府放心,让医院放心,更让患者放心。

她是医疗团队的“主心骨”
在最艰难的时刻,整个社会人心惶惶,被抽调的医护人员忧心忡忡,每一个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直到陈建玲的出现,才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
“陈建玲为人坦诚,工作作风严谨细致,干事魄力十足,是一个事业心责任心很强的领导。”原商洛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现任商洛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马开颜说,“三个多月时间,陈建玲一直挑大梁、担重任,她全面的专业知识,成为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学习的标杆。”
言必行,行必果。市体育场方舱医院建设启动当天,陈建玲立即组建方舱医院运行管理团队和医疗队。她紧锣密鼓地将前期运行所需医疗设备和防护、消毒等物资连夜运送至方舱医院,迅速开展三区多通道改造、流程设计、标识张贴等系列工作。
进驻方舱后,陈建玲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方舱指挥部每天上午9点召开会议,两个医疗队管理人员一起参加,提出每天需重点关注和解决事项;运行指挥部根据会议要求现场解决具体问题。
“那段时间,螺丝拧得很紧。”对于陈建玲来说,紧螺丝是对大家安全负责,“早上大会后,我继续组织商洛医疗队的管理人员研究重点工作,把每天的问题细化梳理和安排,督促各组具体落实,下午4点再次开会,汇报当天任务完成情况和需要帮助的事项。”

事实上,收治病人后感控工作始终是方舱医院运行最重要的关键环节。医疗队队员来自不同的单位,感染防控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保安、保洁等人员都是临时外聘,没有一点院感防控经验,任何一个环节、一个人出现问题都会引起极大的感控风险。陈建玲始终坚守一线,严格把控每一个细小环节,方舱医院收治的800多患者,均得到了及时治疗,效果良好。
陈建玲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有口皆碑,她对同志们严厉程度让每一个人时刻惊醒。用她的话说:平时工作不细心,酿成苦果方后悔。
“我们陈院长在工作上很认真,小到一支针剂,大到医疗设备,每个细节都亲手抓,还经常突击检查,想偷个懒,非得挨顿训不可。可在生活中,她却像母亲一般慈祥,关心我们身体状况,给大家购买生活物品,还经常为我们倒水热饭。”孙静语重心长地说。
百战黄沙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陈建玲与疫情较上了劲,在她调任市北新街方舱医院院长前,距离隔离期满只差两天,原本想着出来畅畅气、透透风,新一轮疫情又开始。陈建玲二话没说,又一次投入了紧张的战斗中,大伙就给她起了个外号:抗疫院长。
“在日常工作中,只要陈建玲在医院,大家心里都很踏实,她是我们医护工作者的‘主心骨’。”文申英说。
她是住院患者的“贴心人”
对于常人来说,在封闭的方舱里与阳性患者接触,不亚于在钢丝上跳舞。但对于陈建玲来说,救死扶伤的职业情操,让她早已忘记了“风险”这个词。以至于她们母女没有时间交流,也不敢把进驻方舱的消息告诉在西安上班的女儿。
女儿从商洛抗疫光荣榜上看到母亲的名字后,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吓得大哭。陈建玲百般安慰女儿,其实她心里清楚,女儿需要她,医院需要她,患者更需要她。

“那些隔离治疗的患者,情绪波动很大,老人小孩哭闹要出去,甚至有人产生轻生念头。”陈建玲日夜担忧,吃不香,睡不着,“这里的人跟我们父母、孩子和兄弟姐妹一样,他们需要关怀,需要呵护啊!”
从开舱收治病人,陈建玲就意识到心理疏导的重要性。于是,她安排完工作,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沟通和服务上。
“无亲无故的,陈院长却把他们当做亲人,她是住院患者的贴心人。”给文申英留下的印象是,陈建玲工作有股“顽劲”,“她长期饮食不规律,思想压力大,经常失眠,患上了高血压,但她始终不下一线。”
开舱两周后,舱内很多患者逐渐出现焦躁不安情绪,加上12岁以下小孩多达50余人,小孩子的吵闹,一方面使其他患者更加烦躁,另一方面很多小孩玩手机现象十分严重,得想办法把小孩子们从手机中解脱出来。医疗组提到舱内一个学生即将过16岁生日,陈建玲主张为这个学生过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而且可以将这份生日喜悦传递给舱内每一个人。
会后,陈建玲立即安排落实,她要求向这位过生日的同学送蛋糕和生日礼物的同时,可以为其他小朋友一起赠送玩具车、解压捏捏乐、魔方、画笔和画本等,这样小朋友们安静下来了,其他患者也能得到很好休息。
由于疫情防控蛋糕店均未营业,经过市卫健委多方协调、物资保障组配合下,最终买到了蛋糕和礼品,其他患者也全都被这种暖心之举所感动。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今天是你16岁生日,我们祝你早日康复,健康快乐……”,9月2日中午12点,陈建玲携医护人员手捧蛋糕和生日礼物,唱着生日歌出现在病床前时,16岁的丁同学整个人一下愣住了,稍后他露出久违的笑容,眼里噙着感动的泪水连声道谢。
病人在轻松中治疗,方舱里多了温馨与欢乐,陈建玲也深感欣慰。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陈建玲每天坚持办方舱日报,普及预防、治疗、康复知识,组织患者和医护人员开展心理辅导、线上讲座,以及象棋、跳绳等比赛活动,丰富住院病人的文化生活。
春节前,商洛市中心医院人满为患,随着一批又一批患者康复出院,陈建玲似乎还没有回到平静中,每天早上服完降压药后,她习惯性地到各科室巡查、指导工作。
疫情归于平静,陈建玲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走在狭长的过道中,她瘦小的身影被灯光越拉越长。(供稿: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