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开创了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
宝鸡麟游县作为六盘山片区刚摘掉贫困县帽子的山区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县域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待进一步提高,整体县域经济实力不强。近年来麟游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引进紧缺人才、留住本土人才,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麟游县近年来在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方面比较吃力,人才不愿长期扎根麟游的现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缓解。
面对麟游等贫困边远地区人才工作普遍面临的“引进难、数量少、结构单、质量低”等问题,充分发挥本土人才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就显的尤为重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笔者认为可探索实施“一朵云,两平台,两机制”(122)工程,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本土人才作用,以期达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效果。
“一朵云”即建立本土人才云。立足发展实际及地域特点,从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医疗卫生、就业服务和创新创业出发,利用大数据,建立本土人才云平台,做到不唯身份、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重点建设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乡土人才三支队伍,重视实际技能,不拘一格选才用才。深入调研、全面了解本地人才分布、专业分布、技能擅长等具体情况,摸清底数,标准分类,上传云端,为人事决策和用人需求提供依据。同时,人才云服务平台面向各行业用人单位提供人才需求配置服务,实现单位(企业)“点单”,人才云服务平台“下单”,组织人事部门“送单”服务。
“两平台”即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发挥职业学校、农民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教育等教育资源,着力培养一批扎根本土、适应本土、奉献本土、建设本土的本土化人才队伍。用好“3+x”帮扶体系、苏陕协作人才交流机制,突出本土人才培养。在教育人才培养上,探索实施省市骨干教师交流机制,加强与名校教师交流力度,实施名校、名师帮带计划,交流一个成就一个,引进一个成就一片,确保“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不断提升本土教师队伍素质;在医疗人才培养上,加强同省市医院交流,继续选派青年医生外出跟班学习,引进本地医疗建设薄弱的专家人才,传授临床经验,介绍先进理念,提升本土医生队伍素质。继续实施陕西省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聘医学类本科毕业生招聘活动,落实安家补助政策。继续实施定向培养计划,就医疗方面“招人难、留人难”现象,签订培养协议,针对性开展定向培养工作,并将培养专业扩展至化工能源、“三农”、文化旅游等方面;在党政人才培养上,持续加大同国企合力团企业、苏陕人才挂职交流、走出去开拓思维等活动,学习现代化管理机制、典型改革深化经验、农村发展机制等,把有限的交流资源充分利用。继续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余热”,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带领年轻人尽快掌握技能,提高专业水准;在乡土人才的培养上,围绕决胜脱贫攻坚,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大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种植养殖能手、农民企业家和科技示范户的培养力度,发挥他们的优势特长,确保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合理。搭建人才交流平台。解决好本土人才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问题,根据人才所学专业、爱好、特长,尽量安排与其专业相适应的工作岗位,注重“挖掘”本土人才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打破本土人才流动中单位、身份的限制,消除在不同部门、行业和岗位之间的流动障碍,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鼓励和引导复转军人、大学生村官、务工返乡人员和回乡知识青年到家乡创业兴业,不断激发激活本土人才主战场、主阵地的内生动力。
“两机制”即科学评价机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个人在组织中更注意的不是他得到报酬的绝对值,而是与别人比较的相对值。”这就意味着人才评价体系首先要体现公平性。“同行评同行,内行评内行”,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突出政治标准和业绩评价导向,分类建立体现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改变以往评价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做法,在评价维度上,突出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的综合评价。同时完善人才评价诚信体系,加强对人才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从业操守等评价考核,倡导诚实守信,强化社会责任。正向激励机制。改革和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注重从科研资助、创业贷款、职称评定、住房补贴、配偶和子女就业入学等方面着手,出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的意见,改善本土人才的待遇及发展空间,加大培养使用,强化表彰奖励,提高待遇保障,注重人文关怀,“激发”本土人才的干劲,提高本土人才的积极性。(供稿人:侯朝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