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银龄筑梦”聚余晖 银发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2025-11-19 16:34:32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 初春时节,神木市万镇镇沙坪寺村的苹果园内,农业专家高成平手持修枝剪,俯身向村民演示果树修剪技巧:“贺总,这几棵树得这么修,既通风又保果,来年准能增产!”阳光下,他鬓角的银发与枝头硕果交相辉映——这是神木市“银龄筑梦”志愿服务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如今,这支由退休干部、技术专家、文化学者组成的“银发队伍”,正将“夕阳红”化作推动乡村发展的“金色动能”。

01

智囊团下沉一线

67人“智囊团”下沉一线 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针对部分乡村技术支撑薄弱、政策理解不深等痛点,神木市乡村振兴联合会精准施策,组建起67人的“银龄赋能志愿服务队”。队员覆盖农业技术、政策宣讲、产业指导、民生保障等领域,均为深耕行业数十年的退休专业人才,堪称乡村发展的“移动智囊库”。

“退休前在农业局做技术推广,现在重回田间地头,既能发挥专长,又能帮乡亲们增收,心里踏实!”拥有30余年农业技术经验的高成平,道出了志愿者们的共同心声。加入服务队以来,他已走遍神木8个镇街的种植基地,开展12场技术指导,带动20余户村民升级种植模式。

队伍中,像高成平这样的“技术尖兵”不在少数,还有不少熟知政策的“活字典”。退休干部薛秀郎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惠民政策要点和村民诉求:“这些政策是群众的‘暖心钱’,必须讲清楚、帮到位。”

高成平实地指导 (3)

高成平实地指导

“六进”服务暖民心 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以前总担心羊生病,现在有专家上门指导,心里踏实多了!”万镇镇村民高顺平指着圈里的肥羊,笑得合不拢嘴。这一转变,源于“银龄筑梦”项目创新推出的“六进”服务模式——进政府机关、进镇街、进园区、进企业、进村组、进农户,让服务精准触达乡村发展全链条。

• 进机关,志愿者凭借政策熟、资源广的优势,协助对接乡村振兴专项补贴,推动政策红利快落地;

• 进镇街、村组,医疗老专家定期开展免费义诊和健康宣讲,去年以来已服务群众800余人次;

• 进园区、企业,针对生产升级、市场开拓需求提供“一对一”帮扶,助力5个乡村产业项目提质增效;

• 进农户,志愿者上门指导种养殖、发放政策“明白卡”,用方言解读政策、演示补贴申报流程。

“以前申报产业补贴,光准备材料就得跑好几趟。现在高老师帮着填表格、传资料,足不出户就办好了!”万镇镇养殖户张建军口中的“高军军老师”,是服务队的畜牧专家。在他帮扶下,当地15户养殖户顺利申领产业补贴超20万元。数据显示,该项目全年开展志愿服务30场,政策对接效率提升40%以上。

高军军畜牧指导

高军军畜牧指导

传帮带育骨干 打造可复制“神木样本”

“银龄筑梦”的价值,不仅在于即时帮扶,更在于培育“带不走的队伍”。项目以“银龄传帮带”为抓手,累计培育10名乡村振兴骨干,构建起“老专家引路、骨干挑大梁、群众齐参与”的良性循环。

栏杆镇种植大户李引田,便是“传帮带”的受益者。在高成平的悉心指导下,他不仅精通了果树种植技术,还学会了产业统筹方法。“高老师说‘搞农业既要接地气,更要懂技术’,这话我记一辈子!”如今,李引田已能独立组织技术培训,成了村民信赖的“小专家”。

高成平给李引田指导果树种植

高成平给李引田指导果树种植

通过系统总结“六进”服务经验,项目形成了涵盖供需对接、服务执行、运作管理的完整机制,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银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神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同志们用经验和担当,为社会组织动员银发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实践范例。”

神木市乡村振兴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解文会透露,下一步将拓宽人才吸纳渠道、丰富服务内容,让更多“银发人才”发光发热。同时,通过强化保障激励,提升“银龄筑梦”品牌影响力,让银发余晖在乡村振兴舞台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供稿:刘咏 郭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