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脉的晨雾尚未散尽,南郑区黄官镇的山坡上已响起镰刀割藤的轻响。采藤人指尖抚过带着露水的青藤,这株在汉水湿润气候里生长三年的植物,即将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蜕变——从山野藤蔓到非遗珍品,汉中藤编的故事,始终在自然与匠心的对话中流转。
在汉中的山水之间,藤编艺术早已如基因般融入这片大地的肌理。南有巴山环抱,北有汉水横贯,亚热带季风气候滋养出连片青藤。藤编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三国志》中提到的“藤甲军”战衣,便是这一技艺的早期见证。当地匠人巧妙地将青藤经过特殊处理,编织成坚固的甲衣,这种甲衣“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可见当时高超的编织水平。此外,《汉中地区志》也有记载,指出这里“竹、藤、棕、草资源丰富,手工编织历史悠久”,进一步印证了古人对藤条特性的深刻理解与运用。
被当地人称为“软黄金”的青藤,要在每年七月后采割。它是汉中藤编的灵魂原料;而以其为基底的藤编工艺,更是堪称“天然馈赠与匠人巧思的共生之作”。从藤蔓到原料,第一道魔法在大铁锅里悄然发生。新鲜青藤需经沸水蒸煮脱胶,再用竹刀细细剥离外皮,露出象牙色的内芯。
煮藤的火候最关键,差一分就会脆裂,多一分则失了韧劲。之后,将藤条置于流动的冷水中进行浸泡,以剥离藤皮。这一浸泡过程不仅促进了藤皮的去除,还起到了漂白的作用,提高了藤条的洁净度。接着,匠人们会细心处理藤条上自然生长的节疤,通过巧妙的技艺使藤条表面均匀光滑,呈现出完美的质感。经漂白、晾晒、分级后的藤条,如同等待落笔的宣纸,在匠人手中预备书写“经纬传奇”。
汉中藤编的精妙,藏在20余道工序的严苛里。选藤要“粗如拇指,细若发丝”;骨架制作采用 “火烧水激”古法,木竹经高温处理后弯曲成所需造型,再以竹钉固定;核心的编织环节亦暗藏乾坤,有经纬交织、破经编、立体编等七种核心技法演化出木瓜心、菱形格、二龙戏珠等30余种图案,藤条交织间尽显东方美学智慧。一件普通藤椅需穿引数万次,而复杂的藤编屏风更要耗费匠人半月光阴,每一道纹理都凝结着指尖的温度。

在漫长的岁月里,藤编始终以鲜活的姿态融入汉中人的生活。旧时的汉中藤编,多以藤椅、藤篓、藤包等实用器物为主,家家户户自产自销自用,藤条翻飞间,编织着烟火气十足的日常。随着手工业合作化浪潮,汉中藤编业得以迅速发展,各县或单设工坊或整合资源兴办综合工厂,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1954年,汉台区率先组建31人的藤器生产组,开启规模化生产的序幕;到了70年代,在“藤编之乡”南郑区黄官镇成立藤椅加工综合厂,产品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而是漂洋过海远销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至1989年,黄官镇藤编厂已拥有百余名职工,能生产300多种藤编制品,成为当时汉中藤编产业的标杆。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受市场环境变化、机械化产品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汉中域内不少藤编工厂先后歇业倒闭,曾经红火的产业陷入“寒冬”。机器生产的塑料、金属家具以低廉的成本和快速的产能抢占市场,那些需要耗费数天甚至数月才能编织完成的藤制品,渐渐从商场货架上消失。曾经热闹的工坊落满灰尘,老匠人手中的藤条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年轻人更愿意背上行囊外出务工,在城市的工厂里追求“更实在”的收入,百年藤编技艺如同风中残烛,面临着断代的危机。
就在这片沉寂中,一个身影却始终没有离开藤编的世界,他就是后来让汉中藤编重焕生机的关键人物陈良顺。出生于南郑区黄官镇的陈良顺,自小就浸润在藤编的氛围里。儿时的他,常常趴在父亲工作的藤编工坊窗边,看着父亲指尖灵活穿梭的藤条,听着藤条碰撞发出的沙沙声响,那些原本粗糙的藤材,在父亲手中渐渐变成线条流畅的藤椅、纹路精巧的藤篮,这份神奇的技艺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生长于藤编世家的陈良顺,自十五岁起就开启了他的学艺之旅。成年之后,他如愿以偿地进入黄官镇藤编厂工作。从最基础的选藤、泡藤开始,他一步步深入学习,在老匠人的悉心指导下,不断钻研编织技法。岁月在他的双手上留下了厚厚的老茧,指尖因藤条的磨砺而反复受伤又愈合,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他对藤编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他不仅精通传统的“穿藤”“绕藤”“缠藤”等技法,还时常思索如何创新图案,使产品更符合市场的需求。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藤编厂陷入困境,身边的同事纷纷离开,有人劝陈良顺:“别守着这门没前途的手艺了,出去打工挣钱才是正道。”但看着厂里堆积的藤材和老匠人落寞的眼神,陈良顺却无法放下。他想起儿时父亲说过的话:“藤编是咱黄官镇的根,丢了就找不回来了。”这句话像一颗定心丸,让他做出了一个坚定的选择,留下来,守住这份即将失传的技艺。
这份“留下来”的决心,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陈良顺流淌在血脉里的藤编基因。藤编于他而言,早已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40年对藤编深耕不辍,他的双手编织出超过 1.2万件藤编作品,每一件都凝聚着他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更凭借不断突破的创新思维,斩获10项国家级专利,就这样,陈良顺从一名普通的匠人成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技艺传承人。
1995年,在汉中藤编产业最低谷的时期,陈良顺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他创立了公司,誓要让这门老手艺“活”过来。他深知,单靠传统技法和零散生产无法扭转颓势,必须打破僵局、整合资源。于是,他率先创新整合“竹编、藤编、棕编、草编、柳编”的“五编”资源,将原本分散的手工作坊凝聚起来,构建起“品牌带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的全链条发展模式,为汉中藤编产业搭建起全新的发展框架。
为了让汉中藤编走得更远、更稳,陈良顺还主动承担起行业发展的责任。他深知,产品样式单一曾是制约藤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要打破这一局限,必须跳出固有思维,汲取外界养分。为此,他曾多次往返广东、云南、四川等藤编产业发达地区,奔波在各地的工坊与市场之间,仔细观察当地藤编产品的技巧手法与设计风格,将不同地域的编织精髓记录在册,带回汉中后反复研究、融合创新。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进,如今走进南郑区黄官镇的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家具、装饰、旅游工艺品三大系列,共计300多个品种的藤编产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产品既有流畅优美的曲线、轻盈精巧的结构,又有雅致和谐的色彩搭配,风格更是丰富多样。或延续经典样式彰显古朴韵味,或融入现代元素契合时尚审美,或展现粗犷质感凸显自然本色,或打造玲珑造型传递精致格调,每一件都无声地诉说着藤编的自然古朴之美,又巧妙蕴含着现代时尚气息,彻底改变了过去藤编产品样式单一的局面。
与此同时,陈良顺牵头参与制定藤编行业地方标准,从藤材质量到编织工艺,从产品检验到包装运输,每一个环节都立下规范,推动汉中藤编从“粗放生产”迈向“标准化发展”。他创立的“良顺”商标产品,先后通过多项权威认证,凭借过硬的品质与丰富的样式赢得市场广泛认可,2024年线上销售额一举突破 5400万元,让秦巴山区的藤编产品通过互联网走进了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的家中。

作为藤编技能大师,陈良顺始终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充分发挥自身技艺优势,年均开展25场藤编技能培训,无论是车间里的实操教学,还是田间地头的流动课堂,他都手把手地传授选藤、编织、打磨等技艺,把自己近40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员。如今,他参与制作的藤编产品远销海外,每当看到印有“中国制造”的藤制品被外国客商称赞时,他心中满是自豪。
在陈良顺的悉心培育下,大批技术骨干和熟练工人涌现,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拿起藤条,5000余人先后投身藤编产业。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来了,留守在家的妇女也有了增收门路,在陈良顺的带领下,从事藤编行业的群众人均年增收达到1.5万至2万元,藤编这门古老手艺,真正变成了让百姓致富的“金饭碗”。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陈良顺还敏锐地察觉到文旅融合的巨大潜力。他积极携手高校打造非遗研学基地,将藤编技艺展示、体验教学与当地自然风光相结合,让游客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亲手体验编织的乐趣。如今,该研学基地年均接待游客16.6万人次,累计创收7000万元,不仅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更让汉中藤编成为当地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
暮色中的汉江边,刚出炉的藤编屏风映着晚霞。那些交错的经纬里,有秦巴山水的灵气,有匠人半生的坚守,更有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密码。正如陈良顺所说:“每根藤条都有生命,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在新时代继续生长。”(文/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