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园屏障到“三中三脉”的中华核心枢纽
摘要
对秦岭的认知,是一部不断发现“家园核心”的升华史。始于资源取用,持续深化臻于“三中三脉”本质的领悟——“中央山脉”承载地理之“山脉”,“中央水塔”孕育水文之“水脉”,“中华祖脉”贯通文明之“文脉”。这条横亘六省一市的巍峨山系,早已超越地理边界,成为守护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精神、生态与物质三重基石。
引言:秦岭——中华家园中央的文明根脉与自然枢纽
秦岭,横亘于华夏腹地的磅礴山系,是天成的中华核心枢纽。它不偏不倚卧于家园核心,怀抱长安、洛阳两座千年帝都,滋养江河万方,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集体记忆。从《诗经》中“如南山之寿”的祝颂,到东汉班固《西都赋》“睎秦岭,睋北阜”的明确记述;从山间林木草药的朴素材用,到如今对完整生态系统的科学守护,人类对它的认知,始终在突破局部视野,向其“三中三脉”——即“中央山脉”(地理山脉)、“中央水塔”(生态水脉)、“中华祖脉”(文明文脉)的三位一体本质逼近。这部认知史,藏着中华文明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更记录着一个民族对家园根脉的敬畏与探索,循着历史脉络,便能解锁秦岭作为中华核心枢纽的深层密码。

一、认知历程:从朴素感知到系统认知(时间轴递进)
(一)先秦:文明萌芽与“三中三脉”的底色初染
这是一个文明于山环水抱间悄然孕育的时代。秦岭,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以其身躯为屏,以其乳汁为养,在蒙昧初开之际,为华夏文明提供了最温暖的摇篮。此时的秦岭,是中华文明的天然庇护所与孕育温床,“三中三脉”的种子于此深深埋藏。其西段为关中南部屏障,称“南山”,东段伏牛山、崤山环绕洛阳周边,虽未形成完整山系概念,却已成为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的核心舞台——渭水之畔的半坡、姜寨先民耕耘稼穑,伊洛平原的二里头初现都城雏形,中央山脉为农耕文明撑起了安全的地理骨架;渭水、洛河、汉江等江河穿谷而过,先民引水灌溉、捕鱼谋生,直观感受着水资源的馈赠,中央水塔的滋养功能初步显现;从蓝田猿人遗址的远古火种,到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再到周代定都镐京、经营洛邑后礼乐宗法制度的确立,文明的基因在此完成早期编码,奠定了中华祖脉的深厚底色。彼时的资源利用仅为按需采集:木材盖房、草药疗伤、野果充饥,人口稀疏未及惊扰自然,植被完整、禽兽繁多,生态系统保持着原生的循环与安宁,为“三中三脉”的萌芽筑牢了自然根基。
(二)秦汉-魏晋:政治驱动与格局初定
大一统的曙光划破历史长空,秦岭的战略价值随之彻底凸显,“三中三脉”格局在帝国意志的推动下初步奠定。“秦岭”之名在东汉班固《西都赋》中正式确立,东端崤山、伏牛山成为连接长安、洛阳双都的核心纽带——中央山脉既是帝国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也是四方物资运输、文化交融的关键通道,范围逐步向鄂、川、甘等周边区域延伸,跨域地理格局初露端倪;山脉的林木资源成为帝国建设的核心支撑,宗周丰镐、西汉长安、汉魏洛阳城的巍峨宫阙、帝王陵寝,皆取材于秦岭深山,进一步强化了其地理骨架的核心地位。儒家思想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正统地位,大一统文明框架在此成型,中华祖脉作为文明传承核心的身份愈发凸显;中央水塔滋养的渭水、洛河,成为都城漕运与农耕灌溉的生命线,支撑着帝国的经济运转。国家主导的规模化开发带来首次明显的生态承压,形成清晰的因果闭环:宫殿建设与陵寝营造导致秦岭北坡森林大规模砍伐→水土流失加剧、溪流含沙量增加→中央水塔调蓄功能受损,渭水、洛河航运受阻、沿岸灌溉水源不稳→都城供水与漕运安全受胁→朝廷被迫颁布禁伐令、设立“护林官”。《史记》中“蜀山兀,阿房出”的记述,虽直指巴蜀,却也折射出秦岭作为帝国资源核心的采伐强度;至唐代,双都建设需求剧增,秦岭北坡、东麓“近山无巨木”,工匠只得深入腹地采伐,朴素的保护意识在此过程中逐步萌芽,为“三中三脉”的永续发展埋下伏笔。
(三)隋唐-明清:市场驱动与价值辐射
商品经济的席卷而来,让秦岭的价值突破地域边界,辐射天下,“三中三脉”的互动在商贸往来中愈发紧密。经宋代《元丰九域志》、明代《读史方舆纪要》的实地踏勘与系统记载,其范围被明确为西起甘青、东抵豫、南至川渝鄂的跨域山系,横贯六省一市的地理格局正式定型。隋唐时期,长安、洛阳并称“二京”,蜀道、崤函古道、汉江航道纵横交错,构成密集的水陆交通网络,中央山脉作为交通枢纽的价值凸显,秦岭的木材、矿产、药材通过这些通道供应四方;中央水塔孕育的汉江航道,成为南北物资运输的黄金水道,进一步放大了资源辐射效应。终南山、嵩山、武当山成为道教修行圣地,文人墨客在此隐居讲学,中华祖脉的精神文化价值辐射华夏,成为天下人向往的心灵栖息地。市场化产业链逐步成型:“木商”群体穿梭于山间栈道,将秦岭硬木销往江南,用于造船、建屋;秦岭采药成为传统,杜仲、天麻等道地药材经漕运运往全国市集,明代《本草纲目》盛赞秦岭药材质优效佳,让这里成为天下药材的标杆。但繁荣背后,生态代价日渐显现:水土流失加剧,多地出现“十年九旱”的困境,区域性木材短缺常态化,朱鹮、大熊猫这类对栖息地完整性要求极高的物种,其生存空间面临持续压缩的威胁,中央山脉的生态本底受损,进而影响中央水塔的涵养功能。明清朝廷只得设专职官员管护山林,颁布禁伐令、划定“禁山”,人们逐渐意识到,这座山脉的生态牵动着天下的物资供给与民生安稳,认知从单纯满足政治需求,升维至形成兼顾“三中三脉”协同发展的整体思维。
(四)近现代:科学界定与本质回归
现代科学的烛照,让秦岭“三中三脉”的核心本质得以精准界定,认知从朴素经验转向系统科学。即便在近代战乱与工业化初期建设中,秦岭的木材、矿产仍持续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资源开发的强度与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并未消解,这也让后续的生态保护转型更具历史转折意义。地质学家丁文江、李四光等先后深入秦岭实地勘探,通过岩层分析、地形测绘,精准界定大秦岭的地理范围——地处中华家园中央,中央山脉的地理核心定位正式确立;水文监测技术的发展,明确了秦岭作为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重要发源地的核心地位,汉江、嘉陵江、岷江、渭河、洛河、洮河等河流奔涌而出,滋养四方,中央水塔的科学属性一目了然。与此同时,考古学的进展为中华祖脉提供了坚实实证:从蓝田猿人到半坡、二里头,从丰镐遗址到汉长安城,一系列考古发现串联起中华文明从起源、成长到鼎盛的完整轨迹,印证了秦岭是文明演进的核心载体。生态保护成为时代命题: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秦岭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200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进,生态修复上升为国家战略,朱鹮、大熊猫等濒危物种数量逐步回升,人类对秦岭的认知从“资源索取”全面转向“科学守护‘三中三脉’”,推动其回归生态与文明共生的本真状态。
(五)21世纪:生态优先与“三中三脉”定型
进入新时代,秦岭“三中三脉”的核心定位全面定型,升华为国家级战略,成为全民族共同守护的中华核心枢纽。中央山脉的地理核心、中央水塔的水文价值、中华祖脉的文明意义,三者共生互构,构成秦岭不可替代的完整价值体系——它横贯六省一市,服务于国家与民族,是生态安全的屏障、水资源的保障、文明传承的根基。2021年,秦岭国家公园获批试点,标志着对“三中三脉”生态本底的守护进入国家级专属保护阶段;“数字秦岭”“智慧秦岭”监测体系建成,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时追踪生态动态与水文变化,数据共享服务于全国生态治理,为“三中三脉”的保护提供科学支撑。资源利用模式全面转向绿色可持续:木材不再商业采伐,山间中药材推行生态种植,山货、民宿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既守护中央山脉的生态完整性,又保障中央水塔的永续供给,更传承中华祖脉的精神内涵,“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落地生根。秦岭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平衡中,持续续写着中华核心枢纽的使命,“三中三脉”的价值被以整体性、国家性的方式守护与传承。

二、演进脉络:四重逻辑与三大规律
秦岭认知的升维之路,清晰呈现出一条从局部到整体、从表象到本质的深化轨迹,其背后是四重核心逻辑的驱动,并遵循三大演进规律。
(一)四重核心演进逻辑
1. 地理认知的扩容逻辑:驱动之力,源于帝都的依托、道路的联通、科学的烛照与战略的升维。其轨迹是从“关中南山与东段崤山、伏牛山”到“陕豫境内山系”,再到“跨域山系”,最终定格为“中央山脉”,让秦岭从局部丘壑升华为中华家园中央的国家级地理骨架。
2. 文明认知的深化逻辑:核心依托是考古实证的不断丰富、大一统制度的地理承载与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它从“文明起源地”起步,历经“周汉文明系统编码”“中华文明核心支撑”的进阶,最终明确为“中华祖脉”,使其从局部文明孕育地升为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传承核心。
3. 水文认知的深化逻辑:从先民对水资源的直观取用,到帝国对漕运灌溉的依赖,再到现代科学对水文枢纽功能的精准界定,最终升华为对“中央水塔”的系统性保护。驱动力量包括农耕需求、城市供水压力、科学监测赋能,让“水脉”从“生存资源”升级为“国家水资源安全战略基石”。
4. 认知方法的迭代逻辑:得益于技术进步的支撑与视角从局部到国家的升维,其演进路径是从“直观经验”到“文献记载”,再到“科学实证”,最终实现“多学科协同与科技赋能”,让对“三中三脉”的认知从朴素感知走向系统精准把握。
(二)三大内在演进规律
1. 价值导向的持续升维:从满足局部生存实用,到服务帝国政治需求,再到彰显天下经济价值,进而凸显国家生态价值,最终升华为“三中三脉”协同的文明价值,秦岭的价值格局不断扩大,本质持续凸显,从局部资源库成长为中华核心枢纽。
2. 认知维度的不断深化:从单维的地理山脉认知,到“地理山脉+资源物产+水文水脉”的多重认知,再到“中央山脉+中央水塔+中华祖脉”的系统认知,维度逐步丰富,最终聚焦其国家级核心身份,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3. 互动关系的稳步演进:从人类对秦岭的局部适度取用,到生态约束开始影响区域发展,再到人类主动适应调控人与自然关系,最终实现对“三中三脉”的国家级协同守护,秦岭从“局部利用对象”转变为“中华民族共同敬畏的生命共同体”,深刻彰显了中华文明对家园核心的珍视。

三、当代启示:守护“三中三脉”的中华核心枢纽
(一)坚守国家格局,超越地域局限
看待秦岭必须跳出地方视角,以国家级战略眼光审视“三中三脉”的核心价值。中央山脉连接三大地形阶梯,其生态系统完整性直接关系南北气候调节、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维系国家生态平衡的核心屏障;中央水塔孕育的江河滋养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更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华北平原、京津冀地区供水,是国家水资源安全的战略基石;中华祖脉承载着全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是强化国家认同、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如今实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建设秦岭国家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正是“国家格局”在法治与实践层面的明确体现,其保护、利用与发展关乎国家整体利益,任何决策都应立足民族长远发展,守护“三中三脉”的独特性与完整性。
(二)协同科学与人文,凝聚守护合力
以卫星遥感、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为支撑,通过“数字秦岭”“智慧秦岭”监测体系,实现对中央山脉生态动态、中央水塔水资源变化的精准管护,让保护工作有科学依据、有技术支撑;同时依托中华祖脉的文化认同,深挖蓝田猿人、半坡、二里头等考古遗址的文明内涵,传承《诗经》《西都赋》等典籍中的秦岭记忆,让“守护秦岭即守护‘三中三脉’、守护文明根脉”成为全民族的自觉行动,凝聚全民族的保护共识,让技术理性与文化敬畏相辅相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守护合力。
(三)践行协同治理,服务整体利益
坚守国家格局,必然要求在实践中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跨域协同治理。这是系统守护“三中三脉”的关键。立足秦岭横贯六省一市的地理现实,需要依托跨区域生态治理机制,建立统一的国家级生态保护标准、高效的数据共享平台与公平的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六省一市在中央山脉生态修复、中央水塔污染防治、中华祖脉文明文脉传承等方面的协同行动,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避免“各自为战”,确保“三中三脉”的生态功能、水文价值、文明文脉传承得到整体性守护,共同筑牢这道关乎国脉的生态安全屏障。

结语:三中三脉——守护中华根脉的永恒使命
秦岭的认知史,是一部中华文明对自身根基的探寻史与升华史。从《诗经》中的“南山”到新时代的“中华核心枢纽”,地理范围的扩容见证着我们对家园格局的不断明晰,价值维度的升维彰显着文明视野的持续开阔。它的“三中三脉”——承载地理之基的中央山脉、孕育生命之源的中央水塔、贯通文明之魂的中华祖脉,早已超越“六省一市”边界,成为全民族的精神、生态与物质三重基石。
这部认知史的终极启示,在于文明永续,终究离不开对支撑其命脉的“三中三脉”的深刻认知与永恒守护。守护秦岭,就是守护国家的生态安全、生命之源与文明根脉,这是历史交付我们的国家级使命,是中华民族走向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唯有以敬畏之心传承其魂,以科学之策守护其脉,以协同之力筑牢其根,方能令这座“中央山脉”永固,这处“中央水塔”长流,这脉“中华祖脉”不朽。(文/党双忍)

注:写不尽的秦岭!中国从秦岭走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今天的秦岭认知升维史,算是一个阶段性小结。2025年11月18日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