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代言中国的生命图腾

2025-11-18 16:57:07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今日漫步西安环城公园,蔚蓝天空下,金灿灿的银杏叶与厚重城墙相映成趣,城墙上的彩旗随风招展,光影流转间,竟让我生出为这古树提笔的冲动。那感觉,并非文人的雅兴,倒更像是在异乡蓦然听见乡音时,心头一颤的熟稔。我停下脚步,看那叶片如金箔般镶嵌在古老的城砖旁,一瞬间,仿佛千年时光在此凝固。倘若时光有形,它或许便是这银杏叶片的模样——一把精巧的折扇形,扇动了亿万年的风。

银杏的故事深达远古,银杏类植物可追溯至约2.8亿年前的石炭纪,曾遍布大陆;而今天我们熟悉的现代银杏,其直系祖先在侏罗纪便已繁盛。这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活化石”的生灵,将所有故事都写进了叶脉的流变里:春来嫩绿初绽,夏至浓碧蔽日,待到深秋,便凝作一树无言的金色辉煌。在北京古寺中,这份金黄与红墙碧瓦相映,勾勒出“碧云天,黄叶地”的诗意,恰应老舍先生“北平之秋便是天堂”的赞叹,若以一树代言中国,非这“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莫属。

图片

银杏的动人,除却这一季的景致,更藏着刻进基因里的古老与坚韧——它是植物分类学上独占一纲一目一科一属一种的“孑遗植物”,身为更古老的孑遗类群,历经亿万年灾难却始终保持遗传稳定,这份“孤独”与“恒定”,让它的风骨远超寻常草木。而岁月为它留下的诸多雅称,更藏着中华民族与它的千年羁绊:“银杏”“白果”源于果实形色,果皮似杏、种核莹白;“公孙树”则取“公种而孙得食”之意,既道出生长缓慢的特性——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果需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方能大量结果,更深藏着东方文化中为子孙计的长远眼光与世代传承的奉献精神;古称“鸭脚木”,则以其朴拙的象形,定格了叶片的灵动姿态。

正是这漫长的生命历程,赋予了银杏震撼人心的伟力。五十万年前地球气候剧变,绝大多数银杏在全球范围内消失,唯有华夏大地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让它奇迹般存活;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它更是于爆心附近最早重现生机且无任何变异的植物之一,其体内丰富的抗性基因(如抵御极端环境、病菌侵袭及辐射的R基因),正是它作为“希望的使者”的生命密码,用顽强诠释着生命的韧性。

中华大地上,数千年的古银杏如同时空坐标,每一株都是自然的奇迹与历史的见证者:山东莒县浮来山四千载银杏,树高26.7米、胸径3.1米,需8人合抱,相传春秋时莒、鲁两国国君曾于树下结盟,见证诸侯邦交的往事;陕西留坝县一株古银杏同样树龄达四千年,扎根中华祖脉秦岭腹地,胸径近4米,枝干遒劲如盘龙,作为“中央水塔”滋养下的生灵代表,与秦岭深处众多古银杏一同,诉说这片中央山脉的岁月悠长;贵州福泉的古银杏树龄逾五千年,需13人合抱、树高40余米,以雄姿昭示着生命的恢弘气度。

这些穿越数千年的生命体,既是自然的奇迹,亦化身为流动的文化史诗,深深嵌入中华文明的肌理之中,成为儒释道共尊、历代贤达推崇的圣树。道教视其为祥瑞,陕西楼观台那株传为老子手植的银杏,虬枝盘曲间藏着“无为而化”的玄理,历经两千余年风雨仍枝繁叶茂;儒家则因孔子曾在银杏树下讲学,有了“杏坛”之名,银杏也随之成为承载圣贤智慧与教化初心的象征。到了唐代,银杏更受尊崇:终南山古观音禅寺内,唐太宗李世民手植的银杏已逾千年,每至深秋,金黄叶片铺满庭院,宛若盛唐的“活印记”;辋川别业中,诗人王维亲手栽种的银杏,曾见证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心境,将文人风骨与草木生机相融相生。佛教传入后,银杏因其高大株干可衬托宝殿庄严,洁净叶片恰寓意超脱凡尘,渐在许多寺庙中取代菩提树,形成了“寺有古银杏,方显禅意深”的传统。而它叶片“叶缘分裂为二、叶柄处又合二为一”的奇特形状,被视为“调和的象征”,寓意“一与二”“阴与阳”“生与死”的对立统一,这特质更触动德国诗人歌德,写下《二裂银杏叶》赠予爱人,为其文化内涵添上跨地域的浪漫注脚。

图片

融入了文化的血脉,银杏便自然展现出中国人所推崇的生命品格。它既能在寒冬霜雪中矫健挺立,抵御凛冽寒风;亦能在盛夏酷暑时撑开浓荫,为行人遮蔽烈日。这份坚韧之外,更藏着无私的奉献:其木质地细密、纹理顺直,素有“银香木”之称,可制栋梁撑起家国之姿;其叶可焙制成茗,冲泡出岁月清香;其果(白果)可食可药,疗愈众生疾苦。它默然倾其所有,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而深秋的凋零,亦非败落,恰是“舍繁华而守根本”的智慧,将能量藏于根系,静待新生。正如郭沫若所言:“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这份坚韧与无私,正是中国人品格的生动写照。

如今,这古老的树种早已走进寻常生活,于我而言,便是西安环城公园的日常景致——蓝天、金叶、古城墙与彩旗相映,每一次驻足欣赏,都是与时光的对话。它既是多座城市的市树、江苏省的省树,更被不少专家名流倡议为中国的国树;既绿遍神州,亦作为文化的使者,远植于欧美、日本、朝鲜等地,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每当我们在车水马龙间蓦然抬头,与那一树金黄相遇,或是在古寺中凝望李世民、王维手植的千年古木,亦或是在留坝秦岭腹地、莒县浮来山触摸四千年的虬枝,心底涌起的“美丽乡愁”,实则是对一种生命哲学的向往——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古银杏所坚守的四季轮回、慢生久长,恰是对快节奏生活的温柔平衡,它代表的不仅是对过往的怀念,更是对沉静、坚韧、为子孙计的生活态度的追求,也因此成为现代人的“精神故乡”,承载着我们对四季有序、生命绵长的深切眷恋。

图片

这“状如虬怒,势如蠖曲,姿如凤舞,气如龙蟠”的古木,早已超越草木之身,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它承载着远古的岁月、汉唐的风华与千年的文脉,更彰显着从容静美、生生不息的民族魂。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银杏所代表的坚韧、沉静与坚守,既是历史的馈赠,亦是我们内心追寻的“定力”与精神坐标——这份定力,能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锚定初心,在时代变迁中坚守本真。

一阵秋风掠过,西安环城公园的银杏叶悠悠飘落,轻吻城墙根下的土壤,金灿灿的叶片与厚重城砖相映,恰似开篇那一幕时光的凝驻,叶脉间藏着亿万年的时光与今人对生活的热爱。它的凋落从非终结,而是“舍繁华而守根本”的回归,是为来年新生积蓄力量的智慧。以一树之风华,映见美丽中国之精神,守护这绿色的活化石,又何尝不是守护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份对

抗时光浮沫的沉静,那份向未来生长的力量?(文/党双忍)

图片

注:十余年前,曾写作《美丽中国树代表——银杏文化》一文(收录于《中国树文化》一书)。今文,算是旧文的升级版。2025年11月18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