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一千年,是中华文明从鸿蒙走向澄明的奠基之世。秦岭如亘古矗立的文明灯塔,以千峰为骨、万水为脉,静静伫立在华夏腹地,见证着周、秦、汉三大族群淬炼腾飞,完成了层层递进的三场伟大跃迁——华山凝“华”,秦岭铸“秦”,汉水育“汉”,终为华夏民族刻下“多元一体、一统同源”的永恒基因。
这跨越千年的时光,似一曲荡气回肠的文明长歌,秦岭的风烟是旋律,三次跃迁是核心乐章;又如一幅水墨长卷,秦岭的山水是底色,“华、秦、汉”三字是藏于笔墨的灵韵,每一笔嵌着山河魂,每一章藏着文明密码。
周之跃:礼乐为笺,“华”自山来
崛起于秦岭北麓渭水之滨的周人,沐华山云蒸霞蔚、承华胥故里余韵,在殷商神权的迷雾中劈开人文之路。“华”字何其曼妙,既取华山“削成四方、高五千仞”的巍峨,又含草木葳蕤、文明昌明之意,这方山水的灵秀与雄浑,早已凝为“华夏”的地理根脉与文化图腾。
他们以秦岭为天然屏障与精神原乡,完成华夏文化的第一次系统编码——摒弃巫觋祭祀的虚妄,确立“敬天保民”的核心理念;创设礼乐宗法秩序,搭建“四海一家”的天下观框架。“根在秦岭,业复天下”的宏愿,在丰镐与洛邑的双城遥望中铺展;良渚玉器的温润、石峁城防的雄浑、陶寺观象的精微,在礼乐声中熔铸为“华夏”的文明内核。
华山如碑,镌刻下“华夏”的初见;秦岭草木涵养礼乐温润,河川映照秩序庄严。这场文化跃迁,让“华”从山河之名升华为族群精神标识,让华夏从模糊称谓凝练成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文明共同体,为千年文明筑牢精神根基。
秦之跃:筋骨铸基,“秦”与脉融
蛰伏于秦岭西汉水河谷的秦人,与这片中央山脉血脉相融数百年,吸峰峦刚健、纳溪谷坚韧,养成务实重效、百折不挠的品格。“秦”的风骨,早已与秦岭脉络深深相融——山脉连绵如秦制规整,山峰巍然似帝国骨架。
他们以秦岭为命脉,在绝壁间凿出陈仓道、褒斜道等蜿蜒栈道,如脉络穿连四方;于沃野上开凿都江堰、郑国渠,将巴蜀与关中沃野连为“天府双翼”,把山脉的地理潜力化为逐鹿天下的磅礴底气。当剑锋划破战国硝烟,秦人横扫六合、一统八荒,终结“天下共主”的封建格局,开创中央集权的帝制文明。
郡县制的规整、书同文的统一、车同轨的畅通,如秦岭峰峦般巍然成型,将“一统”从理念化为不可逆转的文明潮流。秦岭的悬崖刻着“秦”的坚韧,沃土载着“秦”的雄心,这场制度跃迁,让秦岭真正成为贯通华夏的中央山脉,也让“秦”的筋骨化作中华文明的治理框架,让“大一统”成为深入骨髓的文化认同。
汉之跃:气韵成魂,“汉”随水生
秦砖未冷,汉风已起。刘邦集团借秦岭庇护,在汉水之畔的汉中蛰伏蓄势,如潜龙饮涧、待时而飞——“汉”之名,便源于这片清冽绵长的汉水,水之温润是汉文明的底色,水之奔腾是汉精神的气象。终以陈仓古道东出定鼎,承接秦制骨架却注入全新灵魂。
他们褪去严刑峻法的苛冷,融儒家仁政的温润与道家自然的清和,完成文明的第二次编码;设立太学让经典文脉如汉水绵延,著《史记》构建“华夏同源”的历史谱系,让文明既有制度刚性,更具精神温度。从秦岭脚下的长安出发,张骞手持节杖踏入西域风沙,丝绸之路如汉水奔涌向西,载着丝绸的柔、茶叶的香,也载着文明的自信与包容。
汉水滋养着“汉”的包容,秦岭云岚传递着“汉”的自信。这场精神跃迁,让“汉”从王朝名号升华为民族的精神图腾,也让秦岭的一山一水,彻底与“华、秦、汉”的文明基因绑定,升华为无可替代的“中华祖脉”。
那一千年,秦岭是沉默的见证者,亦是深情的孕育者。它以华山凝“华”之魂,以山脉铸“秦”之骨,以汉水养“汉”之气,周、秦、汉的三次跃迁,正是这祖脉塑造文明最深刻的刻痕。当千年风烟散尽,华山奇峻、秦岭雄浑、汉水温润,都已镌刻着“华、秦、汉”的文明密码,流淌在华夏民族的血脉中,成为“中华祖脉”最深厚的底蕴,照亮后世万年征程。(文/党双忍)

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本文“那一千年”,即是中间的“那一千年”,之前两千年,之后两千年。“那一千年”,是一般的“一千年”?非也!2025年11月16日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