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大地,千山耸峙,万壑争流。唯秦岭一脉,承天地之正气,纳日月之精魄,恰如“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被世代华夏儿女敬奉为“中华祖脉”。它非沉默之屏障,实为铺展之文明长卷,在岁月流转中,以山水为笔、以时光为墨,静静勾勒华夏精神的魂魄与风骨。
自文明初现的熹微晨光,至帝国一统的磅礴气象,秦岭以亘古不变的雄浑格局,见证并催生了三次文明的伟大跃迁——“铸华”以定其根,“铸秦”以立其骨,“铸汉”以塑其魂。此三铸如三重笔墨,层层晕染、环环相扣,终将秦岭绘就为文明源头的至高圣坛。

铸华:文明的曙光
华夏文明的种子,在秦岭北麓的山岚水韵间悄然萌芽,为这幅千年长卷落下第一抹温润笔触。
灞河之畔,华胥故里静卧千年。这片与蓝田猿人遗址、上陈遗址咫尺相望的土地,华胥陵默然矗立,华胥沟的草木间仍萦绕着古老传说——正是在这里,华胥氏踏雷泽、履大人迹,诞下伏羲与女娲,开启华夏血脉的源流。天水卦台山,伏羲观天象、察地脉,一画开天定八卦,为先民点亮蒙昧;黄河与秦岭相拥的潼关风陵渡,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以柔肠护佑苍生安宁。西侯度遗址中243万年前的人类活动痕迹,为这场创世传奇铺垫了最古老的历史注脚,让神话与史实在长卷上交相辉映,织就文明起源的浪漫经纬。
华山巍峨的剪影如泼墨重彩,赋予“华”族繁盛壮丽的最初想象。周人承此文明火种,依秦岭而兴,立丰镐、建洛邑,开创“根在秦岭,叶复天下”的宏大格局——这是华夏文明史上首个“天下观”的诞生,打破地域桎梏,勾勒出“四海一家”的文明蓝图,周人也由此成为“天下共主”。他们以仁德取代神权,以礼乐更替巫觋,对华夏文化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编码:熔良渚玉器的温润、石峁城防的雄浑、陶寺观象的精微于一炉,确立礼乐宗法体系,明晰“华夏”的文化边界与精神内核,让“华夏”从模糊的族群称谓,升华为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文明共同体。从华胥启源、伏羲女娲创世,到炎黄二帝开疆拓土,再到周人定礼乐、立天下,血脉与文脉交织的文明星火,在秦岭如慈母般的庇护下,渐成长卷上燎原的气韵。

铸秦:帝国的脊梁
在周文明的笔墨边缘,秦人于秦岭西汉水河谷砥砺成长。数百年间,他们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融,吸秦岭之刚健、纳河谷之坚韧,养成了务实重效、百折不挠的独特品格,既是秦岭的子孙,更是这卷山水长卷中最刚毅的落笔。
秦人之志,远不止于苟安。他们以铁血意志,在秦岭绝壁间凿出陈仓道、褒斜道等蜿蜒如绸的栈道网络。这些悬于云端的通道,如长卷上贯通肌理的脉络,令政令通达四方,使兵锋所向披靡;都江堰与郑国渠两大水利奇迹,将秦岭庇护下的巴蜀、关中沃野连为一体,浇灌成沃野千里的“天府双翼”,在长卷上晕染出“柔中带刚”的战略格局。
最终,秦人仗秦岭之威、借山河之力,扫平六合、一统天下,终结了周人“天下共主”的封建格局,开创帝制之先河。他们将在秦岭怀抱中锤炼出的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统一之规,如精准笔触般铺展至四海八荒。秦岭赋予的地理优势,在此刻化为长卷上奠定千秋帝业的制度基石,让“一统”的理念深植华夏大地,成为文明演进不可逆转的潮流。

铸汉:文明的气韵
秦虽骤亡,秦岭长卷的勾勒从未停歇。历史的笔墨,再次聚焦这片圣山。刘邦集团借秦岭之庇,于汉中蛰伏蓄势,如潜龙在渊,终以陈仓古道完成惊天逆转,从“汉中王”蜕变为天下帝,承接帝制脉络,延续华夏一统的文明火种,为长卷添上浓墨重彩的帝王笔墨。
汉承秦之骨架,铸文明之新魂。它褪去严刑峻法的苛冷,纳儒家仁政之温润、道家自然之清和,为长卷完成第二次深刻的笔墨编码。太学立而经典传,文脉如溪流淌淌不绝;司马迁伏案著《史记》,为新生的大一统帝国,在长卷上构建起贯通三皇五帝的宏大历史谱系,让“华夏同源”的认知深植人心。
更令人振奋的是,从秦岭脚下的长安出发,张骞手持节杖,满怀赤诚踏入西域风沙,开辟出万里丝绸之路。这条贯通东西的通道,如长卷上延伸的丝路花雨,载着丝绸的温润、茶叶的清香,穿越戈壁荒漠,不仅是商贸往来的通途,更彰显了一个成熟帝国文明的空前自信与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至此,“汉”不再只是王朝名号,而是升华为民族的精神图腾。秦岭,终于为这幅文明长卷,雕琢出温润绵长、兼容并蓄的精神气韵。

结语:祖脉永恒
“铸华”定文化之本,“铸秦”立制度之基,“铸汉”塑精神之魂——这三重跨越千年的笔墨,在秦岭长卷上层层叠加,共同熔铸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源流共贯”的文明基因。
秦岭之伟大,在于它既是“不墨千秋”的山水长卷,以丰饶物产滋养文明成长;亦是“无弦万古”的天地古琴,以雄浑地势奏响华夏追求统一、崇尚秩序、包容万象的精神乐章。山为画骨,水为琴音,文明的脉络便在这山水琴画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今人仰望这座横亘天地之间的山脉,所见不仅是和合南北的地理标志、涵养江河的中央水塔,更是一幅承载着百万年记忆、五千年文明的精神长卷。守护秦岭,便是守护这卷文明长卷的笔墨真髓,守护我们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智慧,守护那条在山水间静静流淌的文明脉络。
当秦岭的云雾再次漫过山脊,晨风吹拂林间,我们依然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那是文明的火种在风中传诵,是祖先的智慧在山水间长存,是华夏祖脉在长卷上亘古不变的生命力,是琴弦、笔墨之外,绵延不绝的文明余韵。(文/党双忍)

注:从《秦岭铸华》起,经《秦岭铸秦》《秦岭铸汉》,至此《秦岭三铸》合龙。2025年11月16日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