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枚印,生来便非案头清供。自诞生便深植文明肌理:初刻时渗入陶片绳纹,朱砂融矿彩沁入泥坯,窑火烈焰未能令其褪散;继而铸入青铜彝器,凿痕与铜锈共生,宛若树木年轮沉淀;再拓于竹简,墨色晕染纤维,展卷时朱红恍若从文明骨髓透现。其名“华”,是一枚钤入基因深处的烙印——非浮贴之标,乃胎生之痣。
甲骨裂隙间藏着此印初貌。刻痕如枝头繁花,瓣尖舒展,恰似《诗经》“桃之夭夭”待放之苞——先民以刀代笔,将“绚烂”与“丰茂”凿入龟甲纹理。这一凿,便刻入文化基因首道密纹:此印不钤权柄,只印证生机勃发、光华璀璨之物。
而后,它在四个维度深刻钤印,每一记都带着文明体温。
首钤血脉之源,谓“华胥”。此印落得轻灵,如岩壁勾勒始祖形影,墨色清浅却渗石髓。《列子》载“华胥氏之国”,称其“无帅长而自然”,方使此印从神话雾霭显形。它印记的岂是名号?实为“同根同源”的原始胎记:纵后世散居九州,根系始终相连同一文明母体。
次钤天地之极,谓“华山”。先民登临绝顶,以斧凿镌刻“华”字于山岩,非止表面,直入骨血。日照之时,朱红如天地心口炽焰。在先民认知中,此乃“地轴之心”——此印非为划疆,实乃定极:文明绝非浮云,而是扎根有中心、有秩序的厚土。

三钤族魂之核,谓“华夏”。孔颖达言“服章之美谓华,礼仪之大曰夏”,此美早已渗进日常:帝王旒珠映日影流转,市井珠花落青衫若印泥晕红,书生墨痕漫布纹如拓印。尤在笔尖纹路间——甲骨文“华”如初绽花苞,金文添经纬织纹,小篆婉转若丝带绕花,方悟“华文”原是此印钤入文字骨血的模样。
这印不只钤于器物衣冠,更刻进言语笔墨骨缝。说“华语”时,语调起落如钤印手腕轻重;写“汉字”时,撇捺如花瓣张合,竖钩如印钮,横画似印框。早将“文明形貌”熔成本能,不须寻,开口落笔皆是。
终钤命运共同体,谓“中华”。“中”是地理轴心,亦是精神圭臬;“华”是文化根基,更是心灵原乡。二字融合,钤痕骤然开阔——超越族群称谓,成为文明共同体永恒誓约。胡旋衣袂拂印未损,梵呗经韵浸纹添光,西洋机枢擦彩增纹。今拓报端为简体“华”,萦舌尖是普通话“华”,纵海外家书,笔锋转折处,仍是血脉深处印记。
四重钤印叠合,拼出完整文明印鉴:
华胥印锚定时间源头——我们从何而来
华山印稳固空间轴心——我们立于何处
华夏印铸就文化形貌——我们是谁
中华印拓印未来图景——我们将去何方
印之本质,形为表,信为里。表是“灼灼其华”绚烂,是飞天衣袂华彩丝线渗壁如印色晕染;是汉字笔画隐匿花影。里是“言信行果”赤诚,是对礼乐守护,对天下向往,是“日日新”生生不息。故朱红千年不褪:矿彩会老,钤进文化深处的“信”,比朱砂更永恒。
今无须刻意“寻印”。称“华人”时,舌齿声响是其音律回响;书“华”字时,竖钩如印钮、横划似印框,是其笔画造型;孩童描红写“花”,师长说“此字本与‘华’同源”,皆是此印世代传承明证——我们自身,就是它不断拓印的纸页。
这枚“华”字印,是中国文化基因最凝练的署名。五千年沧桑,陶纹或淡,铜锈渐厚,然其钤在文明深处的印记,依旧朱红粲然如初。递向世界的名片仅此一字,已写尽华夏魂灵:是璀璨之美,是不渝之信,更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我们。(文/党双忍)

注:《文化基因学》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掀起由道统文脉到文化基因的文化研究“范式革命”。“人”字,由一撇一捺合构。一撇为生物基因,一捺为文化基因,人类是“两因共舞”生成的“两因传奇”。2025年11月11日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