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明确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牵引,为生态环保、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等领域划定发展航向。
陕煤地质研究院公司深耕地勘、双碳、地热能、地灾治理、生态修复五大核心业务,以技术创新为翼、责任担当为基,把全会精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践,在黄土高原沟壑与能源矿区间,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地质力量。

紧扣“双碳”牵引,激活绿色动能
全会明确能耗双控制度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构建全链条碳管理制度体系,研究院公司双碳业务精准对接这一政策导向。深耕双碳领域,打造从碳足迹核算、项目碳评价到低碳方案设计的全流程服务,上门为煤矿、油气田等企业算清碳排放家底,定制降碳方案。依托地勘优势,在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开展地质研究,为低碳开采提供依据,以地质先行保障绿色能源项目落地,呼应“增绿量、提含金量”导向。
在清洁能源赛道,全会强调“因地制宜开发地热能”,研究院公司紧跟导向聚焦地热能开发、城乡地热供暖场景。2023年末,吉林大安市大岗子镇“中深层地热能供热项目”投用,让当地群众用上清洁地热暖,实现地热技术跨省推广。同时,研发了“一种提升水热型地热井群采灌效率的方法”并获专利,解锁绿色供暖新路径。
筑牢生态屏障,践行“扩绿增质”
全会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研究院公司环评与生态修复业务正是这一部署的践行者。环评工作中,严守“三区三线”,将碳评价纳入全流程,对金属非金属、煤矿项目提前做生态承载力评估,从源头防风险。
生态修复领域,针对北方防沙带、黄土高原等脆弱区域,采用地质治理+生态重构方案。榆林樊学-张崾先矿区曾因油气开采土地破碎,技术团队多次踏勘编制复垦方案,填补裂缝、改良土壤、种耐旱植物,让荒地披绿;神木矿区创新宽幅梯田模式,结合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的立体式生态农业,种苜蓿、彩色玉米,既修复生态又创收益。2020-2025年,我们指导60余座煤矿修复,治理塌陷区1.8万亩、复垦5000亩、植树20余万株,累计核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基金8.42亿元。
精准地形信息获取是生态保护前置防线,研究院公司依托地勘技术优势,运用无人机正射影像技术采集数据、构建三维模型,1名飞手单日可完成5平方千米三维模型制作,降低安全隐患还能精准评估修复效果,至今已完成100余次摄影,指导修复100平方千米,为生态治理提供科技导航。
聚焦防灾减灾,守护民生安全
全会重视防灾减灾,提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研究院公司地灾治理业务与这一要求高度契合。构建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工程治理-后期管控全周期体系,针对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用地质勘查、边坡加固等技术源头防范。
在蒲城县西坡口片区废弃矿山修复项目中,研究院公司通过废弃建筑物治理、地貌重塑等措施,完成14.15公顷修复,打造4.18公顷耕地、9.38公顷林地与0.59公顷草地,栽植侧柏、刺槐等万余株苗木,不仅提升区域森林覆盖率、恢复生物多样性,还通过经济林与耕地为群众开辟增收渠道,实现三效益统一,践行“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求,守护群众安居乐业。
未来,研究院公司将深化技术创新,拓展地勘+双碳+清洁能源+生态治理模式,在矿区转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持续发力,为“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贡献更多地质力量。(供稿: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