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其对未成年人行政拘留执行条件的调整,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治理迈入精准化、体系化新阶段。这一修订打破“年龄一刀切”的桎梏,既回应了社会对“法不责幼”的关切,又坚守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初心,彰显了法治的温度与力度。
此次修订的核心亮点在于精准惩戒与分类施策。针对14至16周岁未成年人一年内二次以上违法、16至18周岁未成年人初次严重违法的情形,明确依法执行拘留,有效压缩了部分未成年人“以年龄为挡箭牌”的屡教不改空间。同时,配套《刑法修正案(十一)》对12周岁以上严重暴力犯罪的追责规定,构建起“民事-行政-刑事”全链条责任体系,形成轻重有序的惩戒梯度,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
惩戒不是目的,教育挽救才是根本。修订并未放弃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而是通过专门矫治教育制度筑牢“保护防线”。对未达处罚年龄的未成年人,由多部门协同实施专业矫治,既避免了“一放了之”的纵容,也摒弃了“一关了之”的简单化处理,体现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而校园欺凌专项治理中“公安机关+学校”的协同机制,更将治理端口前移,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的成长环境。
从刑法下调刑事责任年龄到治安管理处罚法精准施策,再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强化矫治,我国已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未成年人治理体系。这一系列制度设计,既以法律威严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低龄化趋势,又以专业矫治守护其成长可能性,实现了“宽容而不纵容,关爱而又严管”的平衡。
法治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坚实后盾。此次修订不仅完善了法律体系,更传递了明确导向:年龄绝非违法的“免罪金牌”,规则意识需从小树立。唯有坚持严管与厚爱并行,才能引导未成年人敬畏法律、健康成长,为社会长治久安筑牢根基。(文/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