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近年来,汉滨区立足秦巴腹地、硒谷核心的独特区位优势,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重要抓手,通过政策精准护航、产业集群筑基、金融活水赋能、党建引领聚合力,推动民营经济呈现总量稳步增长、质效持续提升、活力充分迸发的良好发展态势。2024年,全区新增“五上”企业62户,增量位居全市第一;民营经济在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核心指标中贡献突出,已然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政策精准滴灌,厚植营商环境“生态圈”
汉滨区始终将政策落实作为激活民营经济的关键举措,出台《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1条硬核政策落地生根,创新构建“政策找企、服务上门”的精准对接机制。成功举办民营经济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普法宣传沙龙活动,邀请专业律师深度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核心条例,聚焦民营企业法治需求,组织各部门业务骨干开展专题授课,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快享。建立领导包抓“五上”企业走访帮扶制度,43名区级领导与281名科级干部常态化深入企业一线,精准开展助企纾困工作。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建成“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专区,2025年全区新发展各类经营主体共计4864户,提供帮办代办服务7957件次。五里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省级经开区。

产业集群发力,打造转型增长“新引擎”
依托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与交通枢纽优势,汉滨区重点培育富硒食品、毛绒文创(纺织服装)、新型材料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一批优质的龙头民营企业发展态势蓬勃。在富硒产业领域,陕西安康汉水韵茶叶公司自主选育的“陕茶一号”作为全国首批茶树主导品种,其选育及产业化应用荣获省政府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安康龙王泉富硒矿泉水有限公司天然富硒水获评“中国天然富硒水第一泉”;安康安瑞制造公司智能化袜业制造产业链项目的建成使用推进安康产业迈向数智化新台阶;90后新农人单东任创办的东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新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模式,建成3000余亩集科研、研学、观光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800余户农户实现稳定增收,为产业转型注入青春动能。

金融“活水”赋能,破解融资难题“梗阻点”
汉滨区创新构建政银企协同服务体系,推行“一链一行”主办行机制,打造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汉滨模式”。针对民营企业融资慢、融资贵等痛点,量身推出“茶业贷”“生态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将信用类贷款审批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信用贷款占比超60%。通过常态化开展11场次政银企对接活动,高效施行“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多维度举措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压力,为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截至目前,累计授信105.20亿元,累计贷款95.03亿元。
党建引领聚合力,激活内生发展“源动力”
汉滨区积极探索“党建+520”工作模式,以政治建设为核心、经济发展为轴心、排忧解难为靶心,实现政企服务“零距离”。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146家民营企业主动投身157个村庄联建项目,落地89个产业帮扶项目,累计捐款捐物2910万元,培训乡村人才1588名,实现企村共赢发展。搭建跨区域合作平台,与20多个外地工商联缔结友好关系,设立8个省外会员联络处,成功引进纸代塑包装等3个优质民营项目。通过组织理想信念教育、产业对接会等系列活动,持续凝聚企业家发展信心,相关工作经验被《中华工商时报》及“学习强国”平台刊发推广。
如今的汉滨,民营经济从政策红利中汲取成长养分,在产业升级中壮大核心实力,在协同发展中彰显强劲活力。下一步,汉滨区将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创新驱动引领,推动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汉滨篇章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