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镇巴县行政审批服务局紧扣“三个年”活动部署,以“清廉大厅”建设为突破口,锚定“清明、清正、清风、清廉”目标,系统施策,精准发力,助力打造高效便民廉洁的政务新生态,不断提升企业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彰显“清明”服务,让政务运行更高效。一是推行极简审批,让流程“一目了然”。直面“奇葩证明”、“重复提交”等问题,刀刃向内,深化数据共享与告知承诺制,坚决取消非必要、重复申报材料,推动流程再造,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一日办、零成本”,简单事项1小时内办结,有效破解群众办事繁、办事慢的难题。二是强化数字赋能,让数据“全程跑路”。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拓展更多事项全程网办覆盖面。依托省级政务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高频事项“并联办理、同步推进”,全面践行“全流程、零成本、即时办”模式,最大限度压缩办理时限与成本。三是落实阳光政务,让权力“公开透明”。严格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全方位公开审批权限、办理流程、受理条件等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针对收集的问题、群众反映的意见,建立快速响应和限期整改机制,以监督倒逼流程优化和作风转变,实现“群众点题、部门答题”,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清明。
锻炼“清正”队伍,使务实担当成风尚。一是厚植思想根基,涵养“不想腐”的自觉。常态化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通过组织学习典型案例通报、观看警示教育片,引导全体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将廉洁文化深度融入日常,使清正廉洁成为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二是提升专业素养,夯实“高效服务”的基础。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与专项技能提升活动,系统学习政策法规、审批流程与数字化平台操作,着力提升窗口人员的政策解读、沟通协调和应急处理能力,以专业能力保障审批质效。三是健全考评机制,激发“务实干”的活力。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对违纪违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硬性挂钩。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推诿扯皮、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严肃问责,让监督真正“长牙齿”、显威力。
深化“清风”氛围,将为民宗旨烙心底。一是转变服务理念,践行“有求必应”。 牢固树立“店小二”服务理念,全面推行微笑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和帮办代办服务,特别是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及重点投资项目要提供“一对一”贴心指导与全程陪伴,变“群众企业跑”为“政府与数据跑”。二是畅通沟通渠道,实现“无事不扰”。建立常态化政企、政民沟通机制,主动问需问计,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回应关切。规范涉企检查,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做到“好时不扰、难时出手”。三是弘扬实干文化,力戒“形式主义”。坚决反对改革中的表面文章、花架子。要求所有改革举措必须直击企业群众痛点、难点,要将“是否真正方便办事、是否真正提升效率、群众是否真正满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唯一标准,让务实重干蔚然成风。
筑牢“清廉”防线,把权力监督落实处。一是扎紧制度笼子,规范权力运行。明晰各岗位权责和廉政风险点,通过建立“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倒查”等制度体系,重点整治“推诿扯皮”、“多次跑腿”等问题。结合问题查摆,细化责任、强化整改,并以窗口服务专项提升行动为抓手,整治服务态度、办事效率、工作作风等顽疾,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二是强化纪律约束,坚守责任担当。聚焦服务前沿,创新编制并严格执行审批服务“十不准”,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形式,清晰界定服务禁忌,为工作人员行为划出清晰“红线”,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设立“效能先锋岗”“党员示范窗”,让践行“十不准”的先进典型被看见,切实将“十不准”的铁规内化为服务者心中的“定盘星”与“度量衡”。三是拓展监督渠道,凝聚监督合力。创新应用“三维监督”体系,群众监督“码上评”,对收集到的问题线索建立台账,限期整改,形成监督、反馈、整改、提升的闭环管理;专业监督“请进来”,邀请人大代表、企业家担任行风监督员,开展明察暗访;组织监督“抓早小”,对苗头性问题运用“第一种形态”谈话提醒,防微杜渐,让严管厚爱落到实处,确保“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截至目前,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好评率稳居在99.8%以上。(供稿:李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