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近年来,法门镇坚持党建引领,锚定“产业兴镇、富民强村”目标,立足周礼文化底蕴与区域资源特色,破解乡村发展瓶颈,探索出一条“党组织领航、产业筑基、群众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通过培育种薯全产业链、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成功将昔日撂荒地变为“金土地”,让千年古镇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此前,法门镇黄堆片区因地理条件限制,长期存在“山区不种秋粮”的传统,大片土地撂荒,成为制约群众增收的“拦路虎”。镇党委主动扛起主体责任,摒弃“照猫画虎”的发展模式,由主要领导带头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并邀请市农科院专家蹲点指导,最终发现该区域的PH值、气候条件与脱毒种薯生长“高度匹配”,为产业发展找准了“党建领航+资源适配”的核心方向。
找准“脉象”后,法门镇以党组织为核心纽带,将种薯产业作为破题抓手,通过科技赋能与品牌建设双轮驱动,推动产业提质增效。镇党委牵头引入亿枝植物组培脱毒技术,攻克种源“卡脖子”问题,填补省内日系品种种植空白;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下沉田间地头开展种植指导,坚持“试种成功再推广”原则,以实打实的亩产数据和市场订单打消群众顾虑。当第一批“榴莲蜜薯”卖出高价后,村民种植积极性显著提升,千亩脱毒种薯繁育基地逐步成型,红瑶、玛莎莉等18个品种亩产突破5000斤,昔日撂荒地实现“华丽变身”。
为凝聚发展合力,法门镇创新“党建联营+村企共建+群众参与”模式,推行“村村联建”种薯基地。镇党委牵头搭建合作平台,协调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建立农户“租金+分红+务工工资”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从产业发展中直接获益;党员干部主动靠前,化解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等矛盾纠纷;镇政府负责统一对接市场、提供技术支持,企业专注种植销售,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参与”的共同体发展格局。同时,法门镇以党建引领实施“百千万亿”项目计划,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地块,借助村企合作引入社会资本,推动集体经济壮大,让农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受益者”。如今,黄堆片区不仅实现“不种秋粮”的历史突破,更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腰杆更直、心气更顺,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目前,在镇党委推动下,“嗨小薯门”商标已成功注册,有机种植标准化体系逐步完善,多家企业主动上门洽谈合作,计划建设深加工厂房和冷链物流中心,一条从“田间”到“舌尖”的种薯全产业链正在形成。
下一步,法门镇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同时深挖周礼文化底蕴,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文化资源与特色产业深度碰撞,让更多农民分享发展红利,不断擦亮“国宝名镇 和善法门”的金字名片,在乡村振兴中书写更加精彩的党建引领答卷。(供稿:齐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