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进入尾声,在此期间不少商家的操作火了,给服装拉链挂上密码锁,得等买家确认收货,才会给解锁码。这波操作看着新鲜,其实藏着商家的满心无奈,更是电商行业高退货率难题的真实缩影。
从以前没啥用的巨型吊牌,到现在成本不到3块钱的密码锁,商家的“防退货招数”越升级,越能看出他们被“蹭穿退货”折腾得多苦。不少小店主吐槽,退回来的衣服满是洗衣液味,有的一年光这部分损失就好几千,这样的遭遇让不少商家苦不堪言。
这场商家与“羊毛党”的博弈,本质是权利边界的失衡。“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本来是保护消费者的好政策,可有些人把它用歪了:穿新衣服参加活动、去景区打卡,拍完照就退货等,这种恶意退货早就超出合理范围。
给衣服装密码锁,是商家的无奈之举,却非破局之道。它虽能一定程度遏制蹭穿行为,却可能让正常买家觉得麻烦,影响购物体验,还会引发新的争议。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攻防战”正在扭曲行业生态。
破解困局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密码锁不该成为行业常态,平台应完善消费者信用评级,限制恶意退货账号;监管部门需明确恶意退货的法律界定,支持商家通过合法途径维权,让滥用权利者承担相应责任;商家也应提升产品描述精准度,从源头减少合理退货需求。消费者更需守住诚信底线,明白合理退货与恶意薅羊毛的本质区别。唯有如此,才能终结这场没有赢家的“攻防战”,让市场回归公平与理性。(文/艾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