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记者帅华锋 通讯员 吴艳丽)每月10日,在两当县站儿巷镇村、社区“民事直说”说事室里,总是座无虚席。群众代表、党员、镇村干部围坐一堂,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从关乎千家万户的社保医保政策,到规划村庄未来的产业发展蓝图,甚至邻里间的“鸡毛蒜皮”,都在这个平台上开诚布公地讨论、协商解决。这生动展现了深化推行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激发居民自治活力的缩影。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民事直说成为政策宣讲“直通车”。过去,上级政策文件往往“束之高阁”,群众知晓率低、理解不透。如今,“民事直说”平台成为了政策直达居民的“高速路”。
社保医保“零距离”。在最近的说事会上,驻村干部们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用方言结合具体案例,为群众算清“养老保险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明白账,现场手把手演示手机缴纳医保的步骤。“以前总觉得社保缴费是笔糊涂账,现在听了说事会上的讲解,心里亮堂了,用手机几分钟就办好了!”村民李大爷高兴地说。
缴费服务“家门口”。针对老年人线上缴费困难的问题,说事会当场商议,由网格员和志愿者组成“帮办代办”小队,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大家议、合力办”,民事直说成为产业发展“智囊团”。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崖角村的一次说事会上,如何盘活村集体资源成为热议焦点。在初步讨论中,生态放养鸡、食用菌种植等多个方案被提出,会场里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和思想的碰撞。为科学决策,村两委组织代表外出考察,并邀请专家进行效益评估。经过几轮务实商讨和民主决议,大家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林麝养殖这一特色产业上——它虽前期投入较大,但市场价值极高,收益前景广阔。这个一度被视为“大胆”的想法,在集体的论证下成为了全村认可的“金点子”。决议形成后,镇村干部积极筹划引进技术、对接合作,村民们也对这条特色致富路充满了期待。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治理”:民事直说成为居民自治“主心骨”,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的核心在于“说、议、办、督、评”的闭环管理,有效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化解矛盾“润滑剂”。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环境整治等“老大难”问题,被摆上桌面公开评议。当事双方陈述缘由,邻里街坊评理说和,法律顾问提供建议,最终形成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公共服务“优化器”。健身器材损坏、垃圾分类点设置不合理、夜间路灯不亮……这些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小事”,通过“民事直说”平台被迅速收集、上报、处理,并接受全体居民的监督评议,形成了“群众提诉求、组织抓落实、大家来打分”的良性循环。
应急处突的“前哨站”。在防汛减灾、护林防火等紧急时刻,民事直说微信群和线上平台成为信息发布、资源调配、邻里互助的指挥中枢,提升了村、社区的应急响应能力。
文明新风的“宣讲台”。平台还用于宣传推广“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商议红白事简办标准,引导居民破除陈规陋习,共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干部定期与群众面对面,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使决策更接地气、服务更贴民心,极大地改善了干群关系,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
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说的虽是家常里短、村社小事,通的却是民情民意,聚的是民心民力,谋的是发展大计。凭借独特的开放性、参与性和实效性,成功地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探索出一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这个小小的平台,正以其磅礴的内生力量,撬动着基层社会善治的“大格局”,为乡村振兴和基层精细化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