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记者马瑞 通讯员 李文振)近日,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的矮化苹果园在朝阳映照下泛着翠绿光泽。村民王富林站在田间,手指轻轻抚过新栽的“秦脆”果树苗,目光中透着希望。
“我家祖坟三代都安在这片地里,要说迁,心里确实不踏实。”王富林坦言,“可发展苹果产业耽误不得。如今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矮化密植果树长势这么好,值!”

这场由迁坟引发的改变,正是该镇大力推进殡葬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宜川县云岩镇以殡葬改革为突破口,巧妙撬动了土地整合的“老大难”问题,探索出“以株代亩”产业发展新路,并以此为契机,将改革深化至移风易俗、文化建设、养老服务等多个层面,奏响了一曲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动人乐章。
殡葬改革破困局
“一座坟茔大约占据一分地,而这一分地,可以栽种11株矮化苹果树。”宜川县云岩镇党委书记杜云向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按盛果期每株果树产值200元计算,全镇果园内散落的5600余座坟墓,一年带来的经济损失就超过千万元。
更严峻的是现实的发展压力。云岩镇现有65岁以上老人约6500人,若不推动殡葬改革,几十年后,又将有650亩良田逐渐变为坟地。散落的坟茔不仅蚕食耕地,更严重阻碍农业规模化发展——要发展苹果产业,迁坟建公墓,已成为必须跨出的一步。
面对这道难题,2023年,堡定村率先破局。村里利用集体荒山荒坡,建成了西北地区首家村级公墓——堡定村人文纪念园。

村里按照“村选址、村设计、村施工、村管理”的思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分类制定收费标准:户口在村且长期在村务农的只收取建坟成本价9600元;户口在村但在外经商或工作的收取1.5万元;户口迁出的村民收取2万元。
思想通了,改革便有了根基。镇村党员干部带头迁,村民代表跟着迁,在外工作的乡亲们也积极配合。截至目前,堡定村已累计迁坟78座,腾出的土地栽植矮化果树后,预计每年可带来约17.6万元的净利润。
去年10月,辛户村的迁坟现场同样令人动容。仅用5天时间,15座祖坟顺利迁移,腾出4亩地立即栽上了市场紧俏的“秦脆”苹果树,预计每年能为村民增收近8万元。
“动祖坟,在老百姓心里就是刨根啊!”辛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回忆,起初村民抵触情绪非常强烈。他一次次召开大会讲解政策,挨家挨户做工作、算收入,还邀请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带头动员。“真情触动,实利驱动,迁坟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殡葬改革的‘第一刀’,劈开的不仅是土地的束缚,更是思想的枷锁。它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变革,扫清了最顽固的障碍。”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包片领导陈浩说。
“以株代亩”创新机
迁走了坟头,平整土地、小田并大田才成为可能。云岩镇创新的“以株代亩”工作法,将改革从殡葬领域延伸至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的深处。

“以株代亩”,地平线以上的革命。所谓“以株代亩”,即在确保农户原有承包面积不变的前提下,打破传统按亩分田的思维,将新栽的苹果树按株数分配到户,实现“亩界”变“株界”。
“我家原先那8亩地,分散在三处,现在整合成了一大片,管理起来省心多了,再也不用为地界问题和邻居闹矛盾了。”谈及改革带来的变化,云岩镇北赤村村民崔永永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崔永永结合自身经历,向记者细数了土地整合带来的三大好处:一是邻里纠纷的“根治”。过去,村民们常因犁地过界、果树遮阴、果实越界采摘等琐事产生摩擦,甚至引发争执。“以株代亩”新模式彻底消除了传统地界,从源头上铲除了矛盾的根源。二是现代化农业作业变得“畅通无阻”。整合后的田块宽阔整齐,使得大型农机具能够高效下地作业,为机械化、标准化生产铺平了道路,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三是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双赢”。新的分配和管理方式,既保障了每家每户的权益,又让土地资源发挥出了最大效益。
在土地整合过程中,全镇共消除地界1418条,平整碎片化果园10618亩,渗溢土地506亩。这些渗溢土地按照“群众分大头,集体留小头”的原则进行分配,既保障了群众利益,又壮大了集体经济。
“迁坟腾地是为‘以株代亩’扫清障碍。”宜川县云岩镇副镇长王延宁说,两项改革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文明新风润心田
改革的深入,不仅改变了乡村的面貌,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
在云岩镇太吉村,红白理事会“理”出了新风尚。理事会制定了《红白理事会公约》,规定宴席改烩菜、随礼不回礼、烟酒限价等措施。村民谁家有红白事,理事会成员第一时间上门指导,劝导从简办理。

村民崔振为儿子办了一场特别的婚礼。“没有高价彩礼,没有铺张浪费,村里秧歌队免费来助兴,比摆多少桌酒席都有面子!”崔振高兴地说,“这场婚礼不仅省下了几千元花销,还办得节俭、文明、有面子。”
“自2018年推行新规以来,平均每次红白事可为村民节省6000元,八年累计节省超70万元。省下的钱,转化成了公益力量,村民自发捐资修缮了村广场围墙,硬化了路面。”云岩镇太吉村党支部书记崔远忠说。
文明乡风,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在永宁村,暑假里由返乡教师王延荣组织的文艺活动,成了村里一景。她将农闲时妇女们组织起来,唱歌、跳舞、排演节目。“一开始就是三五个人在门口唱唱歌,后来发展到二十多人。”王延荣说,“我想为村里的老人们做点事,让大家茶余饭后有个乐子。”
“以前总觉得头晕,没精神。现在天天来唱唱歌、跳跳舞,心情好了,吃饭香了,睡觉也踏实了。”村民赵东花的话语朴实而动人。这样的文艺活动,不仅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更织紧了乡亲邻里之间的情感纽带,传承着尊老爱亲、睦邻友善的乡土文化。
乡风文明,最终要落实到人的福祉上。在辛户村,“支部+养老”模式的幸福院,让贫困和留守老人安享晚年。村民王爱雪母子曾住在公路下的危窑里,每到汛期总是提心吊胆。搬入幸福院后,不仅住房安全了,村里还为其子安排了工作,加上低保政策,生活有了坚实保障。
“现在真是吃住不愁,心里踏实了。”王爱雪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幸福院的助餐服务由村集体全额出资,让老人们一日三餐都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真正实现了“厚养”的承诺。
从与逝者“争地”,到为生者“谋福”;从破除千年殡葬旧俗,到树立“厚养薄葬”新风;从化解土地纠纷的“以株代亩”,到温暖人心的“幸福院”……如今,行走在云岩镇的田间地头,文明乡风与丰收的果园相互映照,共同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