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当显龙镇:农区党建织密“治理网” 乡村善治绘就“幸福图”

2025-10-31 23:10:17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讯(记者帅华锋 通讯员 权涛)“以前村里矛盾多、办事难,现在村上专门设置了‘群众接待’‘矛盾调解室’和‘便民服务室’,大家办事更方便了,大事小情大家坐下来商量,心气顺了,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近日,在两当县显龙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里,村干部刚刚帮助村民马大爷在网上办理了今年的两费缴费手续,马大爷高兴的说到。这生动的一幕,正是农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推动乡村善治的缩影。

20251031230855283-53-58b74.png

今年以来,显龙镇聚焦农区治理难题,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创新组织体系、健全服务机制、凝聚治理合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为乡村善治注入 “红色动能”,让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 “幸福图景” 在广袤农区徐徐展开。

建强组织体系,筑牢治理“主心骨”

“乡村治理好不好,关键看支部。”为破解治理力量分散等问题,我镇坚持把党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构建“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员网格员”三级治理体系,将党组织的“根”深深扎在农区土壤中。按照 “地域相邻、方便管理” 的原则将全镇10个行政村划分为36个网格,推选36名有威望、有能力的党员担任“网格长”,实现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一户村民。

“以前村民有事主要找村干部,现在网格员就在我们身边,大到矛盾纠纷调解,小到水电费代缴,都能帮我们解决。”王堡村村民汪大妈说,今年雨季,她家房后的树倒下后损伤了房檐,网格员得知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清理了树木,对房屋进行维修,让她心里暖暖的。同时整合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党员、志愿者等力量,扩充完善志愿服务队10支,形成了“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参与、村民广泛响应”的多元治理模式,让党组织成为群众看得见、找得到、靠得住的“主心骨”。

20251031230847476-58-afde1.png

聚焦民生实事,做好服务“贴心人”

“村里的路灯年久失修,好多都不亮了,群众晚上出门存在安全隐患,今年通过“民事直说”平台反映了这个问题,村上安排了人及时进行了修理,现在大家晚上出门安全多了!”梁垭村村民苏大叔对村里的基础设施改善赞不绝口。

依托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全镇党员干部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邻里纠纷、政策咨询等即时性问题,由村干部或网格员当场调解答复;对基础设施维修、民生服务等需求,根据相关程序程序,明确责任人与办结时限推进办理。今年以来,全镇通过“民事直说”收集办理群众“小诉求”900余件,让基层治理的温度在点滴服务中不断升温。

化解矛盾纠纷,当好和谐“调解员”

“多亏了村里的‘党员调解队’,我和邻居的因为果树树枝占道引起纠纷很快就解决了,没伤和气!”村民彭大叔感慨道。当时矛盾发生后,群众及时反馈给网格员,网格员立即组织调解人员上门,一方面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另一方面结合村规民约和相关政策进行疏导,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这一矛盾的顺利化解,正是全镇以党建引领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的生动实践。针对矛盾纠纷“小事易积、大事难解”特点,党员网格员常态化开展 “走访行动”,重点排查邻里纠纷、房屋土地边界、家庭矛盾等常见问题,建立“矛盾隐患台账”,各村均组建了由党员、老干部、乡贤组成的“矛盾调解队”,实行“小事网格解、大事支部调”的分级化解机制。凭借熟悉村情、威信较高的优势,用“家常话”化解 “心头结”。今年以来累计化解邻里纠纷、土地争议等问题120余件,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推动移风易俗,争做文明“引路人”

“以前村里办红白事,讲排场、比阔气,一场下来要花好几万,有的家庭甚至要借钱办事。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倡导大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大家都把钱花在改善生活上,风气越来越好了!”今年,各村党组织牵头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 “反对铺张浪费、倡导文明节俭”“孝老爱亲、邻里互助” 等内容纳入其中,同时成立由党员骨干、乡贤、道德模范组成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负责监督村规民约执行,引导群众转变观念。

为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当地还推行 “移风易俗承诺制”,要求党员带头简办婚丧喜庆事宜,带头拒绝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同时组织开展政策宣讲会、丰收节、农民运动会等活动,引导群众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日益浓厚。

如今,行走在显龙镇的乡村大地上,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一个个整洁的村庄焕发新颜,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绽放在群众脸上。农区党建织密的“治理网”越织越密,乡村善治绘就的“幸福图”越绘越美,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里精彩呈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