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以前总觉得反映的问题石沉大海,没人管;现在不一样了,干部主动追着问进展、盯着办结果,我心里的疙瘩早就解开了!”略阳县乐素河镇双集垭村的李大爷提起变化,语气里满是感慨。近年来,该镇主动转变工作理念,搭建起“联调联动架‘连心桥’、法理情交融解‘心中结’”的工作机制,构建了“党委班子包案督办、干部全员下沉参与、村级前置排查预警”的责任闭环,推动服务从“被动等诉求”转向“主动访民情”。如今,群众带着“火气”找上门的少了,主动邀干部上门“拉家常、说心事”的多了。
“上访”变“下访”,打通治理末梢。面对上级交办的重点信访事项,乐素河镇党委成员直接分片包干,揣着问题清单翻山越岭,把接访点从办公室“搬”到农户堂屋、田间埂头。该镇周家坪村张大哥的涉法涉诉陈年事,曾是干部不愿碰的“烫手山芋”;如今镇村干部不再“绕道走”,每次上门都带着法律条文,掰开揉碎讲法理,设身处地谈情理,一步步引导他通过法治途径解决问题。正是凭着这份“翻山越岭访民情、法理情理解民忧”的务实劲,镇村干部主动破局,将过去一件件棘手的信访事件妥善化解。
“孤战”聚“合力”,构建解纷新格局。基层矛盾常牵扯多方利益,在山区乡镇,跨村域、跨部门的纠纷更显复杂,单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往往难见成效。为此,乐素河镇攥指成拳,整合司法、公安、民政及村级组织力量,搭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平台,按需成立专项工作专班,针对群众诉求逐件核查、靶向协调,构建起“多部门协同、跨区域联动”的解纷新格局,始终秉承“件件有回应、事事有核查”的负责态度,有效缓和群众对立情绪,实现了“诉求未达但心结已解”的稳控效果。小湾村丁大哥的劳资纠纷便是典型案例——因用工方所在地涉及兴州街道,此事曾一度陷入协调僵局。镇综治中心接到诉求后,第一时间启动跨区域联调机制,主动对接兴州街道、民政局等单位召开联席会议,逐条厘清责任主体,明确具体赔付标准,最终成功推动双方握手和解。
“法理”润“民心”,抚平群众心结。“守好法治底线的同时,更要带着感情做事。”这是乐素河镇干部们扎根基层的共识。在信访矛盾化解工作中,该镇始终坚持法理与情理并重:干部们主动化身“政策宣传员”,把生硬法条转化为接地气的“家常话”,用村民身边的真实案例当“活教材”,一遍遍坐下来析法规、摆事实、讲道理,让冰冷的法治既有制度的力度,更有民生的温度。为了让法律服务更贴近群众,镇上还组建了“移动法律服务站”,工作人员带着资料主动上门,不仅提供一对一法律咨询,还帮群众梳理证据链条,耐心引导他们通过诉讼、调解等合法途径维护权益。截至目前,已累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1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5起。
“解纷”到“善治”,筑牢振兴底盘。“过去协调县里的局办,常是‘各扫门前雪’,推一下才动一下;现在机制彻底通了,我们牵头调处有十足底气,各部门也从‘被动配合’变成‘主动共同主办’!”谈及这几年的变化,该镇平安法治办一位干部语气里满是真切的感慨。这份感慨背后,是乐素河镇从“权责碎片”到“握指成拳”的治理变革,而变化最直观地体现在村民身上。
以前遇到纠纷,大家要么躲着绕开,要么当场吵红脸,邻里关系跟着变僵;如今有了分歧,村民会主动找干部、找调解,问题解决后,彼此的关系反倒更和睦。如今的乐素河镇,矛盾纠纷化解率显著提高,信访积案实现动态清零。镇村干部也从“四处救火、被动维稳”的忙碌中抽出身,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主动谋发展、用心惠民生”的务实工作中——这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稳定动能,更筑牢了基层治理的坚实根基。(供稿:赵新红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