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南产业发展公司机电设备维修中心马志平:以“众创”为翼,让技术“破茧成蝶”

2025-10-31 11:22:25 来源:西部决策网

神南产业发展公司机电设备维修中心三机车间的厂房里,焊花在厚重的链轮上溅起细碎的光,51岁的车间经理马志平正蹲在设备旁,指尖划过刚调试完的翻转机构接口。“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朝着一个目标‘啃硬骨头’。”他直起身擦了擦额角的汗,这句话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刻在车间76名职工心里的“创新信条”。

入职15年,从握着扳手的一线维修工到统筹创新的车间经理,马志平始终锚定“问题导向+团队攻坚”的路径,带领团队啃下一个又一个技术硬骨头,让组装效率提升近一倍的链轮翻转平台、使作业粉尘浓度下降60%的自移机尾喷雾降尘改造、单台成本直降72%的泵站传感器国产化替代……30余项创新成果落地生根,累计创效超420万元,他也成为公司众创节上名副其实的“众创先锋”。

众创土壤,让“吐槽”长出创新芽

今年,马志平带领车间技术人员研发的《链轮翻转平台研发方案》引发职工热议。“当时很多人觉得链轮用天车翻转是行业常态,没必要折腾。”但他坚持:“创新就是要打破‘常态’,让每个工人的‘吐槽’都变成创新的起点。”

他带头在车间成立“技术创新攻坚团队”,当技术员康孝伟提出“进口传感器太贵,维修成本高”,他立刻拉上康孝伟和两名电器工程师组成专项组,查参数、找厂家、做适配测试,连夜翻出5年采购清单,发现仅泵站传感器年支出就超30万元,随即牵头“国产化替代”项目,经过3轮参数调试,成功用国产传感器替代进口件,单台成本降低72%。

“老马常说‘众创不是让领导拍板,是让干活的人说话’。”技术经理孙绪斌回忆,在链轮翻转平台研发中,马志平组织12场“头脑风暴会”。正是这种“人人可创新、事事能改进”的氛围,让创新种子在车间落地生根。

较真劲头,把“图纸”焊成实景图

“创新最怕‘纸上谈兵’,能在现场解决问题,才算真本事。”这是马志平贴在攻坚组墙上的“铁律”,他自己更是带头践行。在“多种类减速器试机平台”研发中,原设计的固定支架刚装上就卡了壳,无法适配不同型号减速器的安装孔距,项目一下陷入停滞。

那天恰逢三伏天,车间里温度飙到36℃,马志平没回空调房,直接带着3名技术人员蹲在减速器旁。他借来卡尺、卷尺,趴在滚烫的设备上量孔距、测承重,徒弟递来的矿泉水顾不上喝,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淌,滴在图纸上晕开小小的圈,他就用袖口一抹继续画。“支架得做可调节式的,加个滑块轨道”“承重梁厚度再加5毫米,扛住最大型号的重量”,他边测边改,当天就画出修改草图,连夜联系车间加工。一周后,新的可调节固定支架安装到位,试机一次成功——这个难题的破解,彻底解决了不同型号减速器无法批量试机的行业痛点,为矿井设备安全运行筑牢了防线。

复制密码,让“星火”燎原成常态

“一个项目成功只是星火,能让更多人学会创新、参与创新,才是众创的真正价值。”马志平深知,创新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和复制。他在车间推行“1+N”创新传帮带机制,让每个技术骨干带几名年轻学徒,把自己的“问题导向法”“现场实测法”倾囊相授“从吐槽找问题、从现场找答案”的方法倾囊相授,更把创新成果梳理成“标准化操作手册”,方便大家借鉴复制。

从“多种类减速器试机平台”到“链轮翻转平台”,从“国产化替代”到“流程优化”,马志平用一个个“接地气”的创新项目,诠释了“众创”的真谛——它不是实验室里的高精尖,而是车间里的“小改进”;不是一个人的“灵光一闪”,而是一群人的“集智攻坚”。在马志平的带动下,三机车间彻底形成“人人有项目、月月有改进”的热潮:今年以来完成科技创新项目26项,斩获省部级以上荣誉3项、公司级奖励16项,累计节约资金379万元。

马志平打开墙上的“车间创新图谱”,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每个创新项目和背后的主创人,有技术骨干,有老技工,更有年轻学徒。他指着图谱笑道:“这才是我心中最好的创新成果。”(供稿:国姜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