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杨凌农科城创新实践丨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革新 杨凌猕猴桃这样“破圈”

2025-10-25 17:02:16 来源:华商网

秋雨淅沥,果香馥郁。10月24日上午,“循‘新’出发·‘质’在必行——解码杨凌农科城创新实践”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探寻猕猴桃这颗“金色果子”背后,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科技赋能与创新实践。

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占地面积230亩,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猕猴桃全产业链生产经营及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园区包含新优品种试验展示区、良种苗木繁育区、标准化栽培展示区、保护性栽培展示区、设施化栽培展示区、果品贮藏分选包装区及猕猴桃产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区域,为我国首个猕猴桃全产业链科技示范园区。

wechat_2025-10-25_111652_845.png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园区,大家看,那边是我们的良种苗木繁育区,再往前是标准化栽培展示区和设施化栽培展示区。”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负责人高志雄介绍,园区优选并示范种植了脐红、农大金猕、金福、农大郁香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市场潜力的猕猴桃。

在临时布置的品鉴区,一盘盘切好的猕猴桃果肉色泽诱人,其香甜的口感、细腻的果肉赢得了媒体采访团的交口称赞。这看似寻常的猕猴桃,背后凝结的是园区在科学种植、生态管理等方面的不懈创新。

wechat_2025-10-25_111658_541.png

“这是我们研发制造的即食猕猴桃‘增氧控温’预熟库。”在园区果品贮藏分选包装区,高志雄指着身边的一台设备介绍,“传统的猕猴桃需要消费者自行催熟,口感不稳定。我们通过这台设备,可以在出库前精准控制猕猴桃的后熟过程,确保送到每一位消费者手中的都是口感最佳的即食猕猴桃。不仅提升了消费体验,更稳定了市场售价,增加了效益。”

这项关键技术的快速转化,得益于园区探索的“企业+团队+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模式。据了解,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转化主体、运营主体,负责提出技术需求,布局建设基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团队作为主要科研力量,负责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独立或联合企业开展科研攻关;基地则主要发挥科研、示范、推广等作用。三者高效协同,让实验室的成果能更快地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wechat_2025-10-25_111704_534.png

“这是我们引进的国内首条‘呵护式’猕猴桃分选包装平台。”高志雄说,“为什么叫‘呵护式’?因为猕猴桃是一种很娇气的水果,怕碰怕压。我们这套设备,通过柔性刷果、传送以及内部视觉检测、糖度无损检测等系统,实现对每一个果子的精准‘体检’和轻柔对待,根据重量、糖度、外观进行分级,确保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每一颗果子都符合标准。”

记者在现场看到,分级后的果子,会直接进入“增氧控温”预熟库进行处理,或者进入气调库贮藏,等待上市。这套采后处理流程,实现了从采摘到餐桌的全程规范化、标准化。

园区的创新不止于此。在广阔的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在5%以上的高水平,标准化栽培架型配合“标准树形、生态栽培、合理负载”等十大技术集成,实现了轻简高效栽培,遍布园区的土壤、气象、苗情传感器,将数据实时汇聚至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和数字化管理。

此外,园区还积极创新,探索设施化栽培模式,研发了分段伸缩式防护棚以应对自然灾害,并取得了Global GAP与China GAP双认证,目前,园区已成为我国首个猕猴桃全产业链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示范基地。

xocCtkiO6RBxxZ20.png

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的创新实践,最终目的是服务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在汉中城固县、宝鸡眉县、渭南临渭区,以及江苏溧阳市、四川剑阁县等地,园区已指导建设了多个高标准示范园,通过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与多个种植基地开展订单合作,据测算,合作基地亩均效益提升达2000元以上,切实促进了农民增收。

从一枚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色果子”,到“呵护式”分选、“即食型”催熟,再到“联合体”模式高效打通全链条,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正在用创新重新定义猕猴桃产业的未来。未来,还将依托正在建设的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和田间学校,系统地开展技术培训和产业服务,持续为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注入杨凌科技动能。(记者董旭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