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密码本中的“山基因”

2025-10-24 16:35:36 来源:西部决策网

在中华文化密码本中,“天”立秩序之纲,“地”承根基之重,“水”润生机之脉,“雷”赋变革之力,“风”通融通之路,“火”掌明候之度,而“山基因”是锚定根基、界定边界的定力与界感精神基因。这“定力与界感”非僵滞隔绝,而是文明箴言——“定力”为“界感”根基,无定则界虚;“界感”为“定力”显化,无界则定散,其界定并非隔绝,更在塑造交流通道与秩序基础。其编码始于磐石之定,生发出界碑之明,升华为层岩之积,最高智慧在守经达权,四者循“基—形—深—活”螺旋逻辑,构成“以定立基,以界序事”的独特密码。

贯穿“山基因”始终的,是“定力与界感”的内核——如磐石锚定根基不僵化,如界碑明晰边界不隔绝,如层岩沉淀底蕴不封闭,如山路守定方向不凝滞。它从先民依山而居的抉择中萌芽,烙印于半坡石砌聚落,淬炼于《周易》艮卦,流转于山岳祭祀,终凝结为当代疆域意识与文化坚守。那些镌刻山韵的符号——甲骨上峰峦状的“山”字、秦汉封禅的碑刻、宋元水墨的层峦,皆是这组基因的“文明基岩”;横贯南北的秦岭,更以“中华民族祖脉”之姿,成为最厚重的“活态载体”。

一、源流:从依山而居到以山为界的基因跃迁

“山基因”的初形,藏在先民对山的生存依赖里。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等史前聚落,普遍呈现“依山傍水”的选址智慧:先民择渭水台地山坡而居,山体挡寒风洪水,山麓供耕作土壤,本能感知山是“稳固的根基”与“安全的边界”,这是对“磐石之定”的朴素认知,也是基因最初的序列。

夏代“画为九州”,促成基因从“生存本能”向“文化符号”的关键跃迁。此前,先民仅视山为“挡风避水的屏障”;大禹“茫茫禹迹,画为九州”,首次以山川切割疆域——这不仅是政治地理划分,更是文明空间观念与主权意识的飞跃,标志着从被动依赖到主动用山川构建秩序的质变,是“界碑之明”的首次制度化表达。

商周让这一文化符号更厚重:商代甲骨文中,“祭山”占卜频频出现,《甲骨文合集》14352版“燎于岳”(岳即泰山)、14362版“侑于霍”(霍即嵩山),商王借山体“崇高不摇”隐喻王权的“磐石之定”;周代“封禅泰山”成盛典,帝王登顶祭天,既以山为界宣告掌控,又借山的“层岩之积”彰显文化传承的定力。这种“定”与“界”的绑定,让“定力与界感”融入文明肌理。

《周易》艮卦推动“山基因”完成哲学跃升:艮卦以“艮,止也”道尽核心——“止”非停滞,而是“守定根基、明辨边界”,如山路守向却不阻通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既含“层岩之积”的沉淀厚度,又藏“守经达权”的变通智慧;爻辞“艮其背,不获其身”点透关键:守住边界不越界,方能安身。此书将山的“形”提炼为“止”的哲思,为“定力与界感”立下思想基石。

此后“山基因”在历史中生长,秦岭始终是核心坐标:春秋战国时,齐长城依泰山余脉划齐鲁为诸侯“分野之界”,明代长城沿燕山、贺兰山成国家“生存之界”,体现“界感”随文明范围扩大从“内部分治”走向“对外防御”;汉代以秦岭为雍、荆二州界碑,山间关隘如函谷关更成南北交流通道;唐代以其“祖脉”承载周秦汉唐文脉,宋代山水画中层峦与溪水呼应“界碑之明”与“守经达权”,当代国家公园守护其生态与“祖脉”根基。

二、哲思:从艮卦到定界的秩序构建

对山的认知沉淀为文明共识后,甲骨与祭祀意象升华为哲学编码——本源是《周易》艮卦“☶”符号,灵魂是“定力与界感”智慧。

《周易》艮卦智慧——基因之“源”:“艮,止也”融“磐石之定”与“界碑之明”,界碑非隔挡,实如山路引向通途;“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是“守经达权”注脚,“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化为准则:君子如高山,守“定”与“界”不浮躁。

儒家礼序之道——基因之“用”: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礼”是“界碑之明”的伦理化,“复礼”暗含“经权”平衡;孟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将“山之界”化为社会之规;程朱理学“主静”,把山的“层岩之积”内化为心性沉淀。

道家守静之智——基因之“流”:老子“致虚极,守静笃”求山的“磐石之定”,庄子“虚静恬淡,天地之平”将“定”升为“静默守一”的本体,这“以静为定”影响儒家“主静”,让“山基因”转向内在根基。

佛家戒定之境——基因之“合”:佛教以深山为道场,借山的“磐石之定”止息妄念;“戒、定、慧”三学呼应“山基因”:“戒”是行为“界碑之明”,“定”是心念“磐石之定”,“慧”是“守经达权”,神秀偈语以“菩提树”喻心性守界。

儒以“礼”立外界,道以“静”筑内定,佛以“戒定”融内外,路径不同却锚定“定力为体、界感为用”,最高智慧在“守经达权”的动态统一。

三、治国:以山为鉴的古今实践

哲思是“山基因”之“魂”,治国实践是其落地之“行”——“定力与界感”终究要在朝堂与疆土生长。

先民早懂此理:夏代“画为九州”以山定地域之界,商代祭山以山定王权之定,周代封禅以山定文化之根;《周易》“思不出其位”训诫提炼准则:君臣守位的“界碑之明”,让国家有稳固根基的“磐石之定”。

这智慧在历史中落地:管仲治齐,修齐长城借泰山余脉御敌为诸侯“分野之界”,又“轻徭薄赋”筑牢“磐石之定”,“定”与“界”合一成霸业;文景之治不妄动干戈,以“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积累国力,如山峰“静默沉淀”攒下开拓底气;唐代以秦岭为屏障御敌、以“祖脉”凝民心,山间关隘畅通内外,成就长安气象;宋代以科举稳根基、以名山标路界,让治理有定有界。

这智慧在当代更显光芒:“国土空间规划”将秦岭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明确“祖脉”保护边界与精神根基;“非遗保护”如“层岩之积”,守住秦岭周边秦腔、皮影等根脉;“一国两制”是“守经达权”典范——以巍峨山体承托国家主体“磐石之定”,包容局部特殊性“界碑之明”,在坚守根本中容纳差异,是“定力与界感”的复杂实践。

四、心性:以山为镜的立身之基

落到个人,“山基因”是安身立命之基,四者层层递进:“以石立心”为总纲,“以碑明志”为外在规范,“以岩蓄力”为时间维度积累,“以权破局”为应用智慧。

以“石”立心,不随波:这是心性的核心锚点。山的“磐石之定”是内心之锚,面对职场跳槽潮,如非遗传承人守手艺深耕,不浮躁跟风;生活动荡时,如山峰扛风雨,稳住节奏,这是艮卦“止”的智慧。

以“碑”明志,知进退:若说“立心”是内在根基,“明志”便是外在标尺。山的“界碑之明”是人生之尺,与人相处守隐私边界,面对诱惑明道德底线,不越界方安全。

以“岩”蓄力,不浮躁:根基与标尺,需在时间中沉淀。山的“层岩之积”是精神之仓,学技能日进一寸,遇挫折沉淀等待,厚积方能薄发。

以“权”破局,不僵化:最终,沉淀的力量要转化为变通智慧。山的“守经达权”是变通之智,坚持原则时如山路绕巨石找办法,守初心时如山林纳溪水听思路,平衡“定”与“通”。

五、审美:山韵之美的多元表达

“定力与界感”融入艺术,化作中国审美独有的“雄浑之定”——以定为骨、以界为韵的沉稳开阔。若“天基因”是高远之序,“地基因”是厚重之承,“火基因”是温炽之度,“雷基因”是雄健之动,“风基因”是和畅之逸,“山基因”审美便是撑得起天地的“雄浑之定”。

器物中的山纹:商代青铜器“山字纹”线条错落规整,融“磐石之定”与“界碑之明”;汉代画像石山水简笔勾轮廓,显支撑感;宋代官瓷“冰裂纹”破碎有迹,在残缺中见定力。

绘画中的山意:顾恺之《洛神赋图》层叠山峦稳画面、框空间;李思训《江帆楼阁图》青绿山峰厚重,江水穿流显“止中有通”;王蒙《青卞隐居图》以解索皴画秦岭支脉,层峦藏路径,显“定”与“通”的平衡。

文学中的山象:屈原《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以山界喻居所藏坚守;杜甫“会当凌绝顶”在登顶中见积累;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点透“界碑之明”与视角灵活的辩证。

结语:定力与界感的文明坐标

翻开文明密码本,“山基因”页写着“定界”二字。它是文明“坐标系”:山为地之骨,地为文明之母,“地基因”包容承载,“山基因”界定支撑,其界定中藏连通,共撑文明空间;秦岭作为“祖脉”,是坐标系“轴心”,划江河、区地域,承文脉、锚精神,更以关隘通路串联内外。

在系列基因中,它是“稳定器”:天行有常赖山标高低,地载万物赖山隆骨架,水润泽赖山导源流,雷变革赖山稳根基,风融通赖山划边界,火明候赖山定光热。它如文明坐标系“原点”,让“变”有根基,“通”有边界,串联诸基因动态平衡。

若说其他基因赋予文明动态运行能力,“山基因”则赋予其稳定施展的“底盘”与“框架”。变动时代里,它是“定盘星”:外界喧嚣教我们“以石立心”,选择迷茫教我们“以碑明志”,成长焦虑教我们“以岩蓄力”,困局难破教我们“以权变通”。解码这组基因,握住的不只是历史智慧,更是面向未来的底气——这枚从先民依山而居诞生的基因,以秦岭为象征,终将如群山矗立,为中华文明撑住前行根基,在“定”与“界”中走向新境。(文/党双忍)

注:山(艮)是八卦之一,天、地、水、火、风、雷之后即是山(艮)。“山基因”是中华文化密码本中的“7号基因”。2025年10月24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