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密码本中,“天基因”立秩序之常轨,“地基因”承根基之厚重,“水基因”润生机之活络,“雷基因”赋变革之伟力,“火基因”主能量传递与温度平衡,而“风基因”则是一组穿梭无界、化物无形的精神基因。“风基因”以气流为笔、浸润为墨书写文明长卷——其编码始于天地呼吸的流通性,在流动中生发出化物无声的渗透性,在渗透中转化为尊重差异的包容性,最高智慧归于顺势而为的灵动性,四者共同构成“以无形之力,成融化之功”的独特密码。
贯穿“风基因”始终的,正是这“无形之化”的融通智慧——如春风化雨般不着痕迹,让万物各得其所;如清风拂面般难以捉摸,连通天地四方。它从先民感知季风的敏锐开始,从仰韶文化遗址彩陶壶上如气流舒展的卷曲纹样,到《周易》巽卦的爻辞智慧,从商周青铜的风鸟纹饰到当代的交流互鉴理念,始终在“感风-通变-调和-顺势”的循环中淬炼,成为贯穿文明的“呼吸吐纳机制”。殷墟甲骨的“风”字、青铜器的风鸟纹、敦煌的飞天飘带,这些镌刻风韵的符号,既是这组基因最轻盈的“生命载体”,亦是文明中鲜活的风物印记,记录着对“融通与共生”的永恒追求。

一、源流:从感风到用风的基因跃迁
这“无形之化”的智慧,在历史源流中徐徐展开。“风基因”的原始编码,藏在先民对气流的观察与利用里。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彩陶壶上如气流舒展的卷曲纹样,将风“流通天地”的特质刻进视觉记忆——当先民发现季风与农耕的关联,“春风至则草木生”的规律让他们意识到,风是天地间的“信使”,是万物生长的“推手”,这是基因最初的序列,带着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与顺应。
真正让“风基因”从“自然感知”趋于成熟的标志,是商周时期的纹饰象征与卦象建构。商代青铜器如风鸟纹青铜尊(殷墟妇好墓出土,鸟翼上扬如气流舒展),以鸟翼舒展喻风之流动,将风的流通性与王权“通达四方”绑定——借风鸟的意象,传递统治者需如风吹拂般惠及万民的理念,让自然之风转化为伦理之喻。周代《周易》巽卦的诞生,更让“风基因”完成哲学跃升:巽卦以“一阴伏于二阳之下”的卦象,诠释“柔而能通”的化育逻辑,爻辞“巽而耳目聪明”点明核心——如风能穿透阻碍般广纳信息,方能明辨是非,这便把风的渗透性与包容性牢牢刻进文明肌理。
此后这一风基因在实践中不断生长: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行“风传教化”之功,其道如“风过万物,各得其润”,通过对话、感化使弟子与君王各自领悟,以“有教无类”打破阶层壁垒,让思想如风吹拂般普及民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似“长风破万里”,打通陆上通道,促成东西方文明首次深度交融;唐代胡风东渐,如“长风携异香”,胡乐、胡舞、胡食随气流般融入中原,与本土文化浸润共生,既造就盛唐兼容并包的气象,更催生出多元交融的风流韵致;宋代理学传播,似“清风拂士林”,程朱理学以“书院讲学”为径,不恃强权而借士人圈层自然流通,成为影响后世的思想脉络;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如“海风连万国”,让瓷器、丝绸随洋流与季风远销海外,彰显风基因“因势而动”的特质;当代“一带一路”倡议如“和风遍寰宇”,延续这一智慧,以互联互通的柔性方式打破地域壁垒,尊重各国发展差异,实现持久而深入的互利共赢。

二、哲思:从巽卦到融通的秩序构建
当对风的感知沉淀为文明共识,这些刻在彩陶、铸于青铜、写进卦辞的“风认知”,便升华为穿透时空的哲学编码——这是“风基因”从“自然现象”到“人文智慧”的关键跃迁,编码的本源正是《周易》巽卦那道“䷸”的符号,而“无形之化”的融通智慧,始终是贯穿其间的灵魂。
《周易》的巽卦智慧——基因之“源”:巽卦以“随风,巽”道尽“化育”逻辑:“随风”是风流通性的体现,如气流顺势而为,为化育铺设路径;“巽而耳目聪明”是风渗透性的延伸,以无形之力穿透阻碍、广纳信息,为化育提供方法;“利有攸往”是风包容性与灵动性的结合,在尊重差异中顺势而动,成就化育的德与巧。“君子以申命行事”的注解,更把风的“化育”转化为对人的指令:君子当如风吹拂般,既传递政令又体恤民情,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应变——这便是“风基因”最核心的哲学底色。
老子的“上善若水”——基因之“流”:老子以水喻道,其“柔”的特质却暗合风的灵动性,二者的精微差异在于:水之柔侧重“趋下承载”,风之柔侧重“入微通达”。他主张“无为而治”,恰如风“顺势而为”的特质——不强行干预,却能让事物自然流通、各归其位,这种“不争之化”的智慧:风不与山争高,却能绕行而至;不与谷争低,却能充盈其间,让“风基因”从“物理流动”变为“治理哲学”。
孔子的“和而不同”——基因之“用”:孔子将风的包容性融入伦理,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有教无类”的理念如风吹拂,让思想突破阶层壁垒,这种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姿态,正是君子风度的绝佳诠释。他认可差异的存在,如风吹过不同地域会形成不同风貌,却强调以“和”为核心调和差异——既保持自身特质,又尊重他人不同,这种“和畅”的伦理观,正是风“无形之化”在人际中的体现。
庄子与董仲舒——基因之“合”:庄子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将风的流通性推向宇宙维度——认为人与万物应如风般融入天地节律,不刻意雕琢,以“自然之化”实现“天人合一”的融通境界。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虽以天为核心,却强调“风者,天之使也”,认为君主需如风般“布施仁德”,不恃强令,而是以“浸润化育”让天、地、人贯通,为“融通万物”的实践提供了哲学支撑。

三、治国:以风为鉴的古今实践
“风基因”编译出的治国逻辑,从来不是“强行统一”的指令,而是“融通调和、顺势而为”的智慧——核心是“融通”,贯穿其中的正是“无形之化”的浸润力量。
先民早悟:风是“融通”的象征,既需借其流通传递政令,更需循其化育包容差异。商代青铜风鸟纹,便是“以风为鉴”的最初表达:借风鸟“通达四方”的意象,传递统治者需“德被万民”的理念;周代《周易》巽卦的“巽而耳目聪明”,更把这一逻辑提炼为治国准则——君主需如风能穿透阻碍般,广听民意、通达下情,以这份浸润力量实现治理的“和畅”。
这智慧在历史中不断践行。春秋战国时,齐国管仲“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如“风通万物”般打破诸侯国的贸易壁垒,以“轻重之术”调和供需,不强行干预市场,而是以“流通之化”让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汉代“文景之治”,以“与民休息”为策,如“春风化雨”般不扰民生,同时开放关市、促进流通,以“无为化育”展现君主“不扰而治”的风度;唐代“贞观之治”,以“兼容并包”的姿态,如“长风纳百川”般接纳各国使者与文化,同时完善科举、畅通人才上升通道;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帆随季风动”的灵动,如“海风连万国”般开展和平贸易,不恃强凌弱,以“融通”理念赢得各国尊重,正是“不争之化”的实践。
这智慧在当代更显光芒:“一带一路”倡议如“和风遍寰宇”,以互联互通的柔性方式打破地域壁垒,尊重各国发展差异;“民族团结一家亲”政策,如“春风化雨”般调和各民族差异,畅通各民族交流渠道;“文化交流年”活动,似“风传雅韵”般让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既输出特色又吸收精华,让“融通”智慧在新时代持续发光。

四、心性:以风为镜的生命心法
落到每个人身上,“风基因”不是遥不可及的“治国哲学”,而是应对人际与困境的“融通心法”——核心仍是“无形之化”,教会我们在交往中包容差异,在困境中顺势而为。
以“通”破“滞”:风的流通性如人际纽带,人亦能以“通达”打破隔阂。比如与他人产生分歧时,不固执己见,像风穿透阻碍般主动倾听,传递自己的想法,不强行说服,而是以“对话之化”化解矛盾,这便是巽卦“巽而耳目聪明”的鲜活实践。
以“和”容“异”:风的包容性如大地载物,人亦能以“和畅”接纳不同。比如面对多元观点时,不排斥异见,像风吹过不同地域般尊重差异,在“和而不同”中找到共识,不追求统一,而是以“尊重之化”和谐共处,这是“风基因”最温暖的力量。
以“顺”应“变”:风的灵动性如水流顺势,人亦能以“顺势”应对变化——生活遇挫折时,不强行对抗,像风遇阻碍则绕流般灵活调整,在顺应中寻找新的方向,不硬拼蛮干,既保内心风骨,又显处世从容,这亦是个人风度的修炼。

五、审美:风韵之美的多元表达
当风的“无形之化”融入艺术,便化作中国审美里独有的“飘逸感”——不是轻浮的散漫,而是“以融通为美、以灵动为魂”的舒展与柔和,每一处意象都在诠释“风基因”的特质。若说“天基因”的审美是“高远之序”,“地基因”是“厚重之承”,“火基因”是“温炽之度”,“雷基因”是“雄健之动”,那么“风基因”的审美便是“和畅之逸”——五者刚柔相济,共同构成中国美学的完整肌理。
器物中的风纹:商代青铜器上的风鸟纹,鸟翼舒展如风吹拂,是“流动与威严”的融合;唐代丝绸上的“联珠纹”,如风吹连珠滚动,传递“融通无碍”的意象,这些器物亦是承载风基因的经典风物。
绘画中的风意: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衣袂如风吹飘带,以“飞动之姿”诠释风的灵动性;元代倪瓒《渔庄秋霁图》,笔触如清风扫叶,简洁疏朗中藏“和畅之韵”,是“简约与融通”的笔墨表达。
文学中的风象:从《诗经》“风、雅、颂”的“风”咏地域民情,到楚辞“袅袅兮秋风”的幽远意境,“风”始终是“风骚”文脉的重要源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清风拂面般闲适,藏“顺势而为”的“不争之化”;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长风”喻志向,彰显“流通无碍”的豪迈;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风的渗透性化为春雨,诠释“和畅调和”的“浸润之化”。

结语:无形之化的文明融通
当我们再次翻开中华文明的宏大密码本,“风基因”这一页,始终印着两个字:融通。它不是无力的妥协,而是文明在差异中求共生的智慧,在变化中寻平衡的从容——就像春风年年吹拂大地,既让百花各展其艳,又让万物和谐共生,这组基因也始终以“流通、渗透、包容、灵动”为核心,为文明注入融通的力量,而贯穿其中的“无形之化”,正是这一切的灵魂。
“天基因”立其纲维,“地基因”固其根本,“水基因”润其血脉,“火基因”掌其分寸(主能量传递与温度平衡,显生命之热忱),“雷基因”破其桎梏,“风基因”通其脉络。六组基因相生相成,如五行运转般构成完整的文明生态:“风”的流通让“天”的秩序落地生根,不致成为空中楼阁;“风”的包容让“地”的承载容纳多元,不致陷入僵化封闭;“风”的灵动让“水”的滋养渗透角落,不致局限于固定疆域,而“风”的灵动亦为“水”的流通注入方向与变化,使其奔涌更具智慧;“风”的调和让“火”的温度适度传递,不致灼伤万物;“风”的缓冲让“雷”的变革平稳过渡,不致引发剧烈动荡。而“风基因”特有的“无形之化”,正是连接万物、融通各方的关键纽带——风化千年而文脉不绝,风过无痕却文明共生。
如今,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风基因”恰是最珍贵的“融通密码”:面对人际的差异,它教我们“和而不同”(修风度);面对时代的变化,它教我们“顺势而为”(承风流);面对世界的多元,它教我们“互通互鉴”(赏风物、续风骚)。解码这组“风基因”,我们握住的不只是历史中的融通智慧,更是面向未来的共生勇气——这枚从先民感知季风时诞生的基因,终将如和风般穿透一切壁垒,又如气流般连接万物,推动中华文明在这“无形之化”的绵绵浸润中,行向共生共荣的新境。(文/党双忍)

注:火是八卦之一,天、地、水、火之后即是风。“风基因”是中华文化密码本中的“5号基因”。2025年10月21日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