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中的小店:城市新“脉络”

2025-10-21 16:23:50 来源:西部决策网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翻天复地的变化,越拓越宽的马路,拔地而起的高楼,一个接一个的新区都在不断赋予一座城市新的生命力,人们忙碌的穿梭在现代化的城市中,不知疲惫。然而,当人们放慢节奏,停下脚步的时候,仍然会找寻那些市井的生活情境。

回望过去的生活,人们会很自然地沉浸在“附近”当中,亲切的邻居,熟悉的门房大爷,知道自行车坏了去哪里修,门口的小卖铺进了什么新零食,街区又新开了什么饭馆,一切都是那么的近亲。然而,随着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张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拉开了距离,许多原本熟悉的人都变成了面熟的陌生人,发达的网络平台让人们用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日常的生活所需,街区周边的活动越来越少,本应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到处渗透着人烟火气的街区商业开始慢慢降温。

2019年,学者项飙就提出了“附近”的概念,短短几年时间里,这个词汇已成为标签式的概念。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当人们放慢节奏,停下脚步的时候,想念并找寻那些市井的生活情境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附近”的重要性。

从西安老菜场文化街区、湘子庙街、五岳庙门的新兴商业的兴起不难看出,一个个小店正在把老街区的“烟火气”重新“拉回来”。 “附近”不再只是简单讨论街区、邻里的概念,而是从社会视野转向商业,背后是本地供给的价值重新被发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中,超过50%属于生活性消费支出,包含食品烟酒、服装、生活用品及服务和教育文化娱乐。多次全国消费者调研显示,在总消费50%的生活性支出中,又有50%至60%有很强的属地消费特征,一般会在居住两三公里范围内解决。

当下,年轻人倾向于通过结交朋友买东西、卖东西。在建立于社区、街道、友邻间的小店,他们通过互动式消费,构建一份超大城市里的归属感和精神空间。

其实,对于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而言,那些“充满”故事的街道本就承载了“烟火气”和“幸福感”的具象表达,走进一家小店,和熟络的老板闲聊两句并消费那是再日常不过的事情了。

大车家巷街角的咖啡店、火药局巷的甜品店、中柳巷的寿司店正在让当下年轻人找回“附近”熟悉而又亲切的感觉。小而新的新式小店正不断适应年轻的人消费喜好,持续焕新街区活力。如果将这些小店作为坐标,我们会发现一座城市如何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变化,而且这些变化都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早在2021年10月,商务部就公布了全国首批30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提出以居民社区为中心,在步行15分钟的半径范围内,建立包括菜市场、便利店、餐饮、药店、便民维修等多种业态的社区商圈,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目前,西安市已创建67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各具特色的“生活圈”,让生活变得更好,也不断推动着社区、街区商业的不断升级。

如今,小店的存在共同构成了更丰富的城市景象,街巷中的小店所展示出的情调已成为古城的一道风景线,朴素、体贴而又人文。(文/冯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