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抗体:“守住我们”的基因接种

2025-10-20 13:05:43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人之所以成为文明的载体,不仅在于血肉之躯的生理存在,更在于认知深处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这些密码构成了人类独有的“文化基因”:是“床前明月光”流转千年的诗性,是老木匠“一凿一刨见木纹”的技艺口诀,是过年时饺子锅里翻腾的团圆意象。它们借由模仿、学习与创新在时间长河中传递,而这过程背后,藏着一套精妙的机制——以“文化基因接种”为路径,培育守护文明的“文化抗体”。这正是“守住我们”的核心逻辑:不是被动封存,而是主动为文化基因注入抗风险的生命力。

要理解这一点,不妨先回到疫苗的科学原理。医学上的“接种”,其“种”本是“种植”之意——通过主动植入弱化或灭活的病原微生物,让免疫系统提前完成“防御训练”:吞噬细胞记下抗原特征,B细胞生成特异性抗体,T细胞将信息存入免疫记忆。当真正的病原体来袭时,这套预先激活的系统能迅速启动防御——可见“接种”的核心,是用可控的刺激催生“抗体”,以主动免疫换取抗风险能力。

文化传承的智慧,恰与这一机制同构。社会场域里从不缺文化“病原体”:谣言如变异病毒在网络间裂变传播,偏见似慢性感染在认知缝隙里潜伏滋生,极端思想则伪装成真理,试图篡改文化基因的核心序列。面对这些威胁,“文化基因接种”的意义便清晰起来:它不是将文化隔绝于真空,而是通过主动植入、提前演练,让个体与群体生成能辨伪存真的“文化抗体”。

图片

这种“接种”的核心,是“安全环境下的病原示现”——如同生物免疫需要“抗原呈递”,文化层面也需将“弱化版的文化病原体”置于可控场景中,让人学会识别与应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科学原理后总会展示伪科学案例:“看这篇文章,满篇‘量子’‘纳米’等专业术语,却无实验数据支撑、无逻辑链条佐证,就像病毒戴了伪科学的面具。”这正是模拟抗原刺激:让学生的认知系统提前存储“伪科学特征码”,而这种能快速拆解虚假论述的“思辨抗体”,正是“文化抗体”的典型形态。未来再遇类似论调,无需重新构建认知防线,“抗体”会自动启动防御。

社区应对谣言的过程,更像一场集体“接种演练”。当不实信息初现,总有人主动拆解其传播链:“源头是否可靠?证据链是否完整?哪些细节被刻意放大、哪些被隐去?”这种“识别-分析-反驳”的过程,本质是激活社区的“文化免疫系统”——每个参与者都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对“谣言特征”的记忆,如同T细胞存储免疫信息。下次同类谣言出现时,社区的整体响应速度会显著提升:这正是“集体接种”催生的“群体文化抗体”。

从进化视角看,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同样需要“筛选与净化”。生物靠自然选择淘汰有害突变,文化则靠“接种机制”筛选健康传承;生物免疫会形成“终身记忆”,文化接种也能沉淀为“认知本能”——那些经“接种”培育出文化抗体的人,即便面对陌生的文化风险,也能凭“辨本质”的能力守住底线。更妙的是生物免疫中的“交叉免疫”,在文化领域同样存在:古籍研究者在校勘时练就“辨伪”功夫——他们能从“避讳字错漏”“语法不合时代”等细节识破伪作,而这套“抓细节矛盾、追逻辑自洽”的能力,竟让他们在面对网络谣言时也格外敏锐:“某传言说‘古已有之’,却用了现代才有的表述习惯,这和伪古籍的破绽如出一辙。”一个能识破“伪养生理论”(靠“个案替代普遍规律”误导)的人,往往也能更快察觉“地域偏见”的漏洞——二者都藏着“以偏概全”的认知陷阱。这种“一能辨多”的广谱防御能力,正是文化抗体的独特优势:它不是单一的“抗风险工具”,而是一套能应对多种文化病原体的“认知防御体系”。

老辈人常说“经一事长一智”,这恰是最朴素的“文化基因接种”。他们不只是传授“什么不能信”,更在故事里藏着“如何辨信”的逻辑:“当年我信了‘偏方治大病’,差点耽误治疗——后来才懂,凡事得看证据,不能凭‘听说’下判断。”这种将“踩坑经验”转化为“辨伪方法论”的过程,本质是把“文化免疫经验”植入后代认知——如同传统手艺传承,师傅不仅教“正确技法”,更会特意指出“常见错误”:“这样切削木料必会开裂,因为没顺着木纹走——辨材料和辨道理一样,都得先看本质。”在这样的“接种”中,文化抗体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技艺、嵌进日常的“认知本能”。

如今我们说“守护文化根脉”,真正的守护从不是将文化封存在玻璃柜里。就像生物需要通过免疫进化适应环境,文化也需靠“接种”获得韧性:当每个个体都有“辨伪存真”的文化抗体,每个社区都有“快速响应”的免疫机制,文化基因才能既守住“床前明月”的诗意本真,又容得下“新枝抽芽”的当代创新。老木匠的刨子之所以好用,正因它既认“木纹的老理”,也容得下电动工具的助力——这恰是文化抗体的智慧:不是拒斥变化,而是在变化中守住根本。

说到底,“文化基因接种”的终极目的,是让“文化抗体”成为文明的“隐形铠甲”。当这种“辨本质、守根本”的能力代代相传,我们的文化基因便有了抗风险的生命力:既不会让“床前明月”的诗性被谣言解构,也不会让老木匠“顺木纹而作”的智慧因偏见窄化,更不会让饺子里的团圆意象被极端思想篡改。而这,正是“守住我们”的深层逻辑——让文明在主动“接种”中强健,在“抗体”守护下长青。(文/党双忍)

图片

注:《文化基因学》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掀起由道统文脉到文化基因的文化研究“范式革命”。“人”字,由一撇一捺合构。一撇为生物基因,一捺为文化基因,人类是“两因共舞”生成的“两因传奇”。2025年10月19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