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依节气播种、秋收循农时晾晒,城市照着降雨带建水利、产业顺着四季律动谋生产——人类文明的每一步,都在以“人道”总结规律,试图贴合“天道”的运行。这“人道规律”,本是基于四季更迭、雨带推移的气候常态总结;可当台风突闯非汛期、暖冬打断作物休眠,我们难免叩问:若“老天”自有天道——宇宙完整动态的终极逻辑,不按我们归纳的“人道规律”来,“人道”与“天道”如何和合?
这正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核心命题——所谓“和合”,不是“人道”套“天道”,而是人类的认知与行动主动与宇宙逻辑共振。我们要找的正是“人道”与“天道”的“和合之道”:前者是人类靠观测总结的实用认知法则,比如气候态、物理模型;后者是地球系统乃至宇宙自身的运行逻辑,比如多尺度气候变率。

路径一:若“天道”是完整系统——“人道规律”只是“抓了片衣角”,和合先需承认局限
中国哲学讲“天人贯通”,“人道”向“天道”靠近的第一步,是看清“人道规律”的认知边界。这里的“人道规律”,说到底是人类对局部现象的总结;而“天道”,则是环环相扣的完整系统。就像小孩把“时针每小时走一格”当时间规律,却不知背后的完整机制——分针跳格不是钟表违规,是小孩没看懂全貌;“人道”说“春天回暖”,是基于千年气候观测的常态总结,可“天道”的完整逻辑里,本就包含每百年左右一次暖冬事件调节区域大气环流,这是气候系统的自然变率,不是“天道”背离“人道”,是“人道规律”漏了这页注解。
2023年京津冀极端暴雨突破“百年一遇”标准,并非降雨“规律”失效——是“人道”的气候模型此前未充分纳入“北极涡旋异常偏移”这一关键变量;汶川地震前“无异常征兆”,也不是地壳违背板块运动“规律”——是“人道”的监测技术尚未捕捉到地下应力积累的全部信号。想要“人道和合天道”,先得承认“人道规律”的局部性:不把反常天象视为“天道作对”,反而借这些“意外”补全认知拼图。古人从“异常天象”修正历法,比如汉代太初历调整岁首;现代人从“极端气候”完善模型,都是以“认知补全”迈出“和合”的第一步。

路径二:若“天道”是整体网络——“人道规律”只是“拆来用的零件”,和合要懂系统关联
承认认知局限后,“人道和合天道”的关键,在于读懂“天道”的整体性。《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法”不是“套用”,而是“融入”——“天道”是地球大气-海洋-生态的耦合网络,而“人道规律”,不过是从这张网里拆来的实用零件,若忘了它的系统关联,自然会撞墙。
我们按“降雨分布”规划农业区,把北方年均500毫米降雨当“气候基准”,这是北方雨养农业与灌溉农业的分界,有明确地理依据;可“天道”的逻辑是“全球水循环”:当厄尔尼诺通过改变大气环流,而非直接改变洋流,影响水汽输送,局部降雨骤减,不是“天道”不守“人道规律”,是“人道”只盯着“局部降雨”这个零件,忘了它嵌套在“全球循环”的网中。安徽蒙洼蓄洪区从“建排涝站硬抗”转向“深水鱼、浅水藕”的适应性农业,便印证了老子“不知常,妄作,凶”——这“常”,就是“天道”的系统关联,也是“人道和合天道”的核心:种庄稼既看本地节气,还需关注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信号;建城市既算历史降雨,还需预判极端天气概率,像牧民“逐水草而居”,跟着“天道”的系统节奏调整,才是真“和合”。

路径三:若“天道”是复杂涌现——“人道规律”难抵“突发变量”,和合需会动态校准
当“天道”的网络催生出超出“人道模型”的突发变量,比如丰收季突降冰雹,这是对“和合”最尖锐的考验——“人道规律”总依赖确定性,可“天道”的复杂系统本就有“蝴蝶效应”般的涌现性。2008年次贷危机前,多数经济模型没预判到“金融衍生品与实体经济脱钩”,问题不在模型逻辑错,而在“人道”的认知里,没纳入“市场非理性繁荣”这一复杂变量。我们按“均衡规律”构建的认知,就这样撞上了“天道”的复杂本质。
此时“人道和合天道”,要走两条校准路:一是“反思式探索”,古希腊人遇到瘟疫,不抱怨“神意”,而是查水源、研草药,在行动中修正“人道规律”;二是“建构式理解”,像农民“出门看天、下地观墒”,遇反常低温就记录“低温天数与小麦分蘖的关联”,总结出“寒冻后增施磷钾肥”的法子——把“天道”突发变量,变成“人道”认知升级的契机,让“和合”在动态中维系。

路径四:若“天道”是演化进程——“人道规律”只是“拍了张快照”,和合贵在持续跟随
换个视角看,“天道”本就没有固定不变的“终极逻辑”,它是“规律随系统演化”的过程;而“人道规律”,不过是抓拍“天道”某阶段稳定态的快照,比如取30年气候平均态作为基准。当天道进入演化跃迁期,比如全球变暖,旧快照不适用了,在“人道”眼里就成了“老天不守规律”。
这正应和波普尔“证伪原则”:科学规律的价值在被新现象证明“不全面”,而“天道”的演化,恰为“人道规律”升级提供了依据。古人“观象授时”,看北斗斗柄指向逐年修正历法,比如唐代大衍历调整朔望计算,从不是死守“固定播种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不是前者全错,是“天道”的演化或观测范围扩大,让“人道”看到更完整的逻辑,旧规律成了新规律的局部特例。“人道和合天道”,就要做“动态追随者”:科学家按全球变暖数据修正模型参数,农民依暖冬趋势换耐寒小麦品种,城市按极端降水频次升级防洪标准,都是让“人道规律”跟上“天道”演化的脚步,让“和合”持续在线。

结论:“人道和合天道”,藏在三件实在事里
抛开哲学玄虚,“人道和合天道”的答案很实在:当“人道”与“天道”错位,不是“天道”无常,而是它给“人道”发了“校准信号”。做到这三件事,就能实现真正的“和合”:
1. 正视“人道规律”的局部性:明白它是“天道快照”,不是“天道本身”——“年均500毫米降雨”是农业区划的实用基准,不是“天道”必须遵守的铁律;保持认知谦逊,才是“和合”的起点。
2. 用“天道反常”补全“人道认知”:把极端天气、系统突变当“认知补丁”——古人靠异常星象调历法,我们靠北极涡旋偏移完善气候模型,借“天道”的提醒,让“人道规律”更贴近完整逻辑。
3. 让“人道行动”跟“天道节奏”:拒绝“刻舟求剑”,像农民按ENSO信号调播种期,全球依IPCC报告定“双碳”目标,以应对全球变暖这一“天道”演化趋势,主动让“人道”适配“天道”的动态逻辑,而非硬套旧规律。
真正的“人道和合天道”,从不是被动顺应,而是带着开放认知,主动与“天道”对话、调适。这份“和合”的智慧,既是个人在复杂世界的生存法子,也是人类应对气候危机、技术革命的核心能力——毕竟,“人道”再聪明,也只有跟着“天道”的节奏走,才能走得稳、走得远。(文/党双忍)

注:近几年特别是今年气候异常,由此出现了不少说法。本文从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出发,也算是一种独特观察。2025年10月17日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