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自然嵌套的文明进化论

2025-10-16 15:21:55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在探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时,我们常归因于其强大的同化力或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若将观察视野提升维度后就会发现,中国文化密码本中一个本源的奥秘——“天人合一”思想内涵丰富,既含静态和谐的认知,也藏动态互动的智慧,而中华文明在文化原点——《易经》,突出地为文化基因选择了“动态共建”的演进模式:一种深植于文化基因、与自然深度嵌套的文明进化论。这种“嵌套”,本质不是简单的模仿或适应,而是主动将认知、价值与发展路径,嵌入自然宇宙的底层结构与运行法则,最终形成“主动共建”的共生共演模式。人类文明不是征服大自然的远征军——试图脱离自然母体的独自扩张;而是永续繁茂的原始森林,文明的伟大不在向外延伸的体量,而在内在循环的精密、坚韧与可持续。

这种“嵌套文明进化”模式,从根本上迥异于达尔文揭示的生物进化路径:生物进化是“被动适应”——通过随机变异接受自然环境的筛选,是“被自然规定的存在”;而《易经》指引的文明进化是“主动嵌套”——通过洞察并编译自然规律,将其转化为文明内在的认知框架与价值导向,成为文化基因中相对稳定的核心逻辑,是“参与自然规定的存在”。现代进化论也发展了“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理论,但《易经》“嵌套进化论”的特异性在于其强烈的价值导向(以“太和”为目标)与哲学主动性(追求文明与自然的共创升华),与生物进化的无目的适配形成了本质分野。

图片

一、嵌套的基石:文化密码本的“自然同构”编码

任何文明的生成,都始于对自然的观察。《易经》的独特魅力在于它为中华文明“文化密码本”写下了与众不同的核心编码——一套与自然同构的元语言,让中国文化基因从源头就与自然深度绑定。

相传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一画开天”“无端凿破乾坤密”。伏羲画下了代表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的八卦时,完成的绝非简单符号创造。这是将宇宙万象提炼为八个基本的自然意象与符号基元,奠定了“文化密码本”的底层逻辑:世间一切现象,都被视作这八种基元的组合与互动,文化基因的认知框架就此锚定自然节律。

及至《史记》等典籍记载,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则是对“文化密码本”的关键扩容与升级迭代。这标志着从识别“自然物体”,跃升至模拟“自然关系”:六十四卦构成“文化密码本”中包罗万象的“情境数据库”,每一个卦象都是动态模型,每一爻都是时空坐标下的变量。文明思维由此通过主动“结构嵌套”,深深植入自然运行逻辑,成为文化基因代代相传的认知模板。

图片

二、嵌套的升华:文化基因的“伦理操作系统”编译

若停留在模仿自然,《易经》无法成为“文化密码本”的核心。其精髓在于“嵌套”之后的创造性升华——将自然的“物理属性”,编译成文明文化基因的“伦理操作系统”,让文化基因从“自然适配”升华为“价值引领”。这一“编译”过程,呼应周代“以德配天”的思想转型:从殷商“敬天事鬼”的外在崇拜,转向“以德承天”的内在自觉,延续《易经》的《易传》正是这一转型在哲学层面的结晶。

这正是《易传》完成的划时代工作:它不再将卦象视为纯粹的占卜符号,而是为其赋予德性的内核,完成从“描述自然”到“指导文明”的范式革命,为文化基因赋予明确的价值方向:

编译“天”:通过乾卦,将天体“刚健不息”的自然律(“天行健”),升华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驱动力,写入文化基因的核心片段;

编译“地”:通过坤卦,将大地“承载万物”的物理属性(“地势坤”),提炼为“厚德载物”的道德基石,成为文化基因的底层设定;

编译“水”:坎卦之水“险陷而不息”,被转化为“维心亨”的诚信智慧,丰富文化基因的实践维度;

编译“火”:离卦之火“光明而相传”,被延伸为“明两作”的传承责任,强化文化基因的延续机制。

没有这套“操作系统”,我们对自然的认知或许永远停留在技术利用层面,“文化密码本”也会失去精神内核。经由《易经》的编译,整个自然界成为道德隐喻库,文明价值观与自然规律性合二为一,实现了最深层的“嵌套”——让文化基因既有自然根基,又有精神高度。

图片

三、嵌套的运行逻辑:文化基因的“动态调适算法”

拥有这套源自自然的伦理内核,还需要应对世事变迁的动态方法论,这便是《易经》提供的三大核心逻辑,确保文化基因在历史流变中稳定传承,灵活调适:

1. 阴阳平衡——动态稳定的调节算法:如自然有昼夜四季,文明治理需“宽猛相济”:汉初“休养生息”(黄老之道)奠定民生根基,武帝时“独尊儒术”确立文化方向,正是这一算法在不同阶段的实践,避免文化基因走向极端化与僵化;

2. 卦爻时位——情境决策的响应算法:培养“具体理性”智慧,让文化基因具备弹性:事物开端(初爻)学“潜龙勿用”,就像诸葛亮“隆中对”前的蛰伏蓄力;鼎盛时期(五爻)知“飞龙在天”戒骄,如同唐太宗“贞观之治”时的谦抑自省,拒绝固守一成不变的教条;

3. 变易不易——演化趋势的预判算法:“易”之三义(变易、不易、简易)构建“变化中的守恒”模型:宋代儒学融合佛道形成理学,是“变易”以适应时代思想需求;而其始终以“仁”为本体论核心,坚守“爱人”的根本,正是“不易”的体现;化繁为“简易”,则直指问题本质,让文化基因在迭代中不失核心。

这套算法让承载文化基因的文明,如同自然中的有机体,既随环境迭代更新,又牢牢守住自身根本。

图片

四、嵌套的终极使命:文化基因的“自然共创”跃升

然而,《易经》为“文化密码本”设定的“嵌套”智慧,最高境界并非被动适应,而是主动创造——这是《泰卦》揭示的文明终极使命,也是文化基因的终极价值指向:“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这种“裁成”“辅相”,与“基因-模因协同进化”形成本质分野:后者是生物基因与文化模因的平行适配,其过程在价值论上趋于中性;而《易经》的“嵌套”是文化基因主动嵌入自然规律后,实现“共创价值”的哲学跃升——我们不是自然的“被筛选者”,而是与天地并立的“三才”,是自然的“解码者、优化者、共建者”。

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既遵循岷江水文规律,又创造性解决防洪灌溉,正是文化基因嵌套岷江水文规律的实践硕果;当代推进“双碳”目标,既尊重全球气候规律,又主动校准文明发展路径,是文化基因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嵌套”延续。这些实践都在印证:文明进化的终极阶段,是从“嵌套于自然”的生存,升华为“参与自然进化”的创造——让宇宙的生生之力,在文化基因的主动参与中,抵达“太和”的至高和谐之境。

图片

结语:嵌套进化与当代叩问

回望王朝更迭、治乱循环,恰似《易经》卦爻的吉凶悔吝。表象之下,正是这“文化密码本”中“与自然嵌套的文明进化论”,在发挥着底层操作系统的作用——让文化基因既能扎根自然土壤,又能长出精神枝叶,使文明历经劫波仍能枯木逢春,展现有机体般的强大生命力。

面对当代生态危机与精神迷失,《易经》为“文化密码本”写下的“嵌套”路径愈发珍贵。它昭示我们:伟大的文明,决不应是自然的逆子,试图割断脐带独自远航;而应是智慧的孝子——将自身的文化基因,深深、创造性地“嵌套”进自然的宏大韵律。在科技文明主导的今天,这种“嵌套”与“共创”的古老智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工具理性的膨胀如何与自然节律重新校准?全球治理的普世需求又如何与源自特定文化的“嵌套”智慧其独特性相平衡?这些叩问,或许正是《易经》古老智慧留给当代的未尽课题,也是人类文明永续发展必须回应的深层命题。(文/党双忍)

图片

注:《易经》是中华文化宝藏,值得进行深挖。本文即是从《易经》中深挖出来的与自然嵌套的文化进化论,可以将其简称为“嵌套进化论”。当自然崩溃时,文明必然崩塌。今天,参访了“右玉精神展览馆”,右玉在生态修复上的成就令人振奋,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嵌套进化论”。过去,我曾著述“寄生的文明”。今日,愈发觉得“嵌套进化论”具有更强的适应力。2025年10月15日于山西右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