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在,故我在

2025-10-10 12:51:22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宇宙最深邃的奇迹,从不是星辰的诞生或星系的碰撞——而是一堆遵循物理法则的物质,竟能抬起头追问“我为何存在”。将这堆物质与“追问”相连的,是一道藏在生命肌理里的微光:电。

四百年前,笛卡尔在怀疑的迷雾中锚定“我思故我在”。他以“思考”为支点,撑起了存在的确定性,却未曾细想:那让“思考”得以发生的,原是颅内一场永不停歇的电信号流转。就像他握着笔写下这句宣言时,手臂肌肉的收缩、指尖对纸张的感知、大脑对文字的组织,早已是电在暗中编织的网络。

一、宇宙的基频,生命的密语

电从不是人类的造物,而是宇宙与生俱来的基频。夸克的电荷构筑了原子的骨架,电磁力让电子绕核起舞,恒星内部的电荷碰撞点燃了光——它是塑造物质世界的“无形之手”。当地球上的生命在原始海洋中萌芽时,自然在无数可能里,选中了这道宇宙基频,将其改造成生命的“信息密码”。

我们的身体,本就是一座以体液为导体的精密电路。窦房结每秒钟一次的微弱电流,校准着心脏的节律搏动;脑干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调控着呼吸的深浅节奏;指尖触到火焰时,痛觉信号以每秒百米的速度沿神经纤维奔涌——那是钠离子涌入细胞、钾离子流出的电信号接力。生命从不是抽象的“活着”,而是脑电图上起伏的α波与β波,是心电图机里规律的脉冲,是每一次神经突触间的放电声——这便是“我”存在的物理签名。

更奇妙的是,生命的电与宇宙的电原是同根同源。原子间的电荷作用让分子得以稳定,而神经细胞的跨膜电位,不过是这一宇宙基本力在生命体内的“微缩表达”。就像人类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生命早在数十亿年前就学会了“借”电说话:草履虫靠体表电位感知水流,含羞草用细胞间电信号闭合叶片,而人类的大脑,不过是将这“电的语言”演化成了“思考的语法”。

图片

二、我电,故我思

笛卡尔的“我思”,在神经科学的显微镜下,其实是“我电”。

当你读这行文字时,视觉皮层正上演着电的洪流: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在枕叶皮层解码出“字”与“意”;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元集群高频放电,勾连起你过往对“电”的认知,织就新的理解;哪怕是一丝会心的微笑,也是边缘系统的杏仁核与前额叶通过电信号“对话”后的产物。

思考从不是虚无的“精神活动”,而是大脑中电信号的有序流转。单个神经元的放电不过是简单的生物电活动,可当数百万神经元形成功能集群,电信号在网络中动态传递、整合,便涌现出“我在思考”的主观体验。就像钢琴的琴弦需按规律振动才能弹出旋律,若琴弦无序震颤,便只剩噪音而非思想。

没有生物电的流动,思想的殿堂会瞬间崩塌。深度昏迷者的脑电图呈一条直线,那便是“思”的缺席;而当麻醉剂阻断神经电信号传递,哪怕身体仍在代谢,“我”的意识也会暂时消散。因此,“我电”不仅是“我思”的物理前提,在更本质的意义上,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我在想”的主观锋芒,一面是“电在流”的客观肌理。

三、存在的双螺旋:从哲学到科学的共鸣

于是我们得以看见:哲学的逻辑与科学的物理,在此缠绕成证明存在的双螺旋。

笛卡尔的链条是“我思→故我在”——他用意识对自身的确认,对抗了“一切皆可怀疑”的虚无。而科学的链条是“我电→故我思→故我在”——它用物质的运动,为意识的存在写下了“物理背书”。前者是“我知道我在”,后者是“我为何能知道我在”;前者是存在的“现象证明”,后者是存在的“本质解释”。

这两条链条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就像DNA的两条链:一条记录着“存在需要意识确认”的哲学密码,一条镌刻着“意识依赖电活动”的科学密码。它们共同证明:“我”的存在从不是空中楼阁——电在,所以思能在;思在,所以“我”能锚定自身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道懂得自我认知的闪电:宇宙用电磁力塑造了物质,物质用电信号孕育了意识,意识又回头追问宇宙与自身——这是宇宙最神奇的“自我反照”。

图片

四、珍惜这簇带电的微光

当我们看清“电在故我在”的真相,对生命的敬畏便多了一份具体的重量。

体内的生物电是一种极其脆弱的平衡。它依赖线粒体每秒钟合成的能量,依赖细胞膜上钠钾泵的精准工作——这些微小的“分子机器”默默维持着生命的电位差。一旦能量中断,钠钾泵停摆,细胞电位在几分钟内崩溃,“我”的意识便会像烛火般熄灭。

正因如此,每一个能自由思考的瞬间都格外珍贵。一次灵感的闪现,是皮层神经元突然同步放电的火花;一场深度的共情,是镜像神经元与边缘系统电信号的共振;哪怕是深夜里对“存在”的迷茫,也是前额叶与默认网络用电信号编织的追问。我们是在用宇宙赋予的基频,在意识的疆域里写诗——以神经为纸,以电为墨,写独属于“我”的意义。

“电在,故我在。”

这不是对笛卡尔的否定,而是对他的延伸。四百年前,他用“思”为存在划下起跑线;今天,我们循着电的轨迹,看见“思”的源头,也看见存在的根基——它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在此刻颅内每一次突触的放电里——在每一次心跳与呼吸的电信号节律中。

我们是思考者,也是电流的舞者;是精神的灯塔,也是物质的星火。在浩瀚宇宙中,这簇带电的微光或许短暂,却足以照亮“我为何存在”的追问——而这追问本身,就是生命对宇宙最温柔的回应。

图片

注:《文化基因学》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掀起由道统文脉到文化基因的文化研究“范式革命”。“人”字,由一撇一捺合构。一撇为生物基因,一捺为文化基因,人类是“两因共舞”生成的“两因传奇”。2025年10月9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