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一家三代的生命修行

2025-10-09 16:24:52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榆林的荒漠化防治会议开到一半,手机在口袋里无声震动——孙女出生了。笔还在摊开的记录本上,墨迹未干,心已越过千里,落在了省医院的产房。次日,便是我局长任期的最后一天,签完任内最后一份文件,手机里传来张皱巴巴的小脸照片,“爷爷”的修行,就此开篇。

如今,小丫头——依依已经两岁四个月了,家里的暖藏在了日常的细碎处。早餐桌前,我剥鸡蛋,蛋壳碎而不沾蛋白,像批文件般细致;饭后泡杯茶,刚抿两口,小丫头就颠颠跑过来,小手扒着我膝盖,眼巴巴盯着杯里的茶水转。我喝完大半,留了一小口递过去,她双手捧着呲溜喝尽,砸着小嘴说“香香的很”,惹得全家都笑。

前天一大早,依依揉着眼睛在我屋转悠,忽然躺在地板上蹬腿玩。我学着她的样子,也躺在地板上陪她玩,刚躺下,她就起来拉我的手:“地上脏,爷爷不能躺!”那小模样,比局里提醒我“会议准时开”的同事还认真。更有趣的是,她学说话总蹦新鲜词,一大家人吃饭时有人起哄,问她知道爷爷的名字不?她竟不含糊,大声直喊我的名字——按老规矩哪能直呼长辈名?我喉结动了动刚想开口,看大桌子的人乐呵呵的样子,不由得自己也乐起来。

早在儿子婚礼上我就说过,“今天是娶女儿、嫁儿子”,两个大家庭借着这桩婚事生出一个小家庭。爱人早就评上高级职称,亲家母和亲家公都是资深的大学教授,俩老太太轮值带娃,从来不用掰着指头定出死规矩。随儿子儿媳的愿,一人一周一换,后来亲家母老家有事,随口跟爱人提了一句“下周得跑老家”,爱人立马接话:“你忙你的,我多带几天”;等家里事忙完,亲家母又乐呵呵来跟爱人说:“下周换我,你多歇几天”。谁有事不用刻意说,另一个必主动多搭把手,连“轮值”俩字都没正经说过,跟自家姐妹似的,从没为这事生过分毫嫌隙。

爱人天不亮往儿子家赶,陪娃读绘本、玩拼图、喂饭,记丫头作息时间像记工作台账,几点喝奶、几点睡觉;亲家母教搭积木,会细琢磨:“三角形最稳,搭高得错开摆”。丫头吃饭时,总把沾饭粒的小手往爱人身上抹,她笑着拢住擦干净;丫头多认个汉字、能自己搭起三层积木,她高兴得屁颠屁颠,第一时间拍视频发群。有人问“累不累?”她总乐呵呵:“不累!只有快乐只有甜,没有一点咸。”

两大家一小家的六人群,取名“非常6+1”——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丫头转,正好凑成这暖乎乎的名儿。这个特别的群,早就不是普通的通讯工具,而是三代人围着一个她写的“共修日记”:爱人发的喂饭照里,丫头沾饭的小手抹在她衣角;亲家母传的搭积木视频里,方块歪歪扭扭,背景里是亲家公的鼓掌声;亲家公学习手机攝影,给外孙女拍照最多,也最有成功;无论谁过生日,七口人准凑齐吃热饭,丫头踮脚递蛋糕的模样,已存满了非常6+1的相册;连丫头偶尔有点小咳嗽,消息刚发,奶奶姥姥先要问“有痰音吗”,儿媳紧跟着说“家里有小儿止咳糖浆”。

图片

祖辈的修:从“章法”到“迁就”

从前,在局里上班时,讲究字字严谨、事事讲章法——开会要端坐,文件要对齐,待客泡茶得“七分满”;爱人写专业材料、亲家母写文章,也都是“丁是丁,卯是卯”。如今带娃,却要把这刻了半生的“硬规矩”,揉成“顺着她来”的软心意。

陪她擦地板时,想起在会议室里坐得端正的自己,嘴角忍不住发颤;泡茶改了习惯,如今总故意少泡半杯,指尖碰着杯沿时,还会想起当年给领导倒茶的分寸;连她直呼我名字,也没按“规矩”纠正——那声脆生生的呼喊,比千百声“爷爷”都甜。有次忘了留茶,丫头扒着我膝盖瘪着小嘴要哭,我赶紧泡杯凉得快的递过去,看着她笑,忽然懂了:祖辈的修行,不过是把半生的细致与规矩,尽数化作对孙辈的迁就,那些改不掉的习惯,早被她的小手扒拉得融成了“甜”。

常参与她学步奔跑,小手攥着我食指像握着根接力棒。腰酸腿麻时,只要她突然扑进我怀里,用软乎乎的脸蛋蹭我胡茬,那疲惫便如退潮般,悄无声息地散了。我抱着她看墙上倒挂的“福”字,她歪头问“爷爷,这是什么呀?”年轻时读“生生不息”,总觉得是文章里的大词汇;此刻看着她描摹笔画的小手,才真正触到这词的温度——在她扒膝要茶的模样里,拉我起身的小手里,直呼我名的眼里,“非常6+1”的照片里,更在每次生日聚会上的蜡烛光里。

图片

父辈的修:在承上启下间搭一座桥

就在我们学着放低长辈身段时,儿子儿媳悄悄搭着两代人的桥。

夫妻俩白天上班,晚上轮流给丫头讲故事;周末准扛着儿童车出门,或去乡下喂小鸡,或去科技馆看发光的星球。儿媳蹲在花坛边,指着蒲公英柔声说“这是会飞的小伞哦”;转头就发进群里,配文“丫头第一次见蒲公英”,“非常6+1”群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点赞立马就冒了出来。同事劝他们报早教班,儿媳却笑:“两位妈妈带她认形状、搭积木,比早教班还细,慢慢长就好。”

我陪孙女躺在地板上玩,儿媳撞见了笑:“爸,您也成小顽童了”;我给丫头留茶喝,她只嗔一句“惯着她”;见爱人和亲家母随心换班,她总提前买好点心,一半送我爱人,一半送亲家母;家里人过生日时,她准订带丫头生肖的蛋糕,还不忘给俩老太太备上护腰的暖宝。有次小丫头喝了茶兴奋得不睡觉,儿媳没怪我,只抱着她念绘本,念到“小鸭子不喝浓茶”时,故意拍了段小视频发群里,只差配文“提醒某爷爷”,引出“非常6+1”一串串会心微笑的表情包。

父辈的修行,从来不是在“老人经验”与“现代养育”间做单选,而是把祖辈的疼爱揉进包容里,把俩老太太换班的默契、“非常6+1”的互动,都悄悄记在心里,让每一条消息、每一回聚会,都成了“两头牵挂”的纽带。

图片

孙辈的修:被爱浇灌,自然生长

这场修行里,最小的她最纯粹,也最懂学着回馈。

见我端起茶杯,她立马丢下玩具颠颠跑过来,扒着我膝盖喊“爷爷,茶!”;我故意逗她“不给喝”,她就歪着头笑,小手攥着我衣角晃,喝完了还不忘说“谢谢爷爷”。陪她蹲在地板上,她拉我起身时,还会拿手拍拍我裤角上的灰;吃饭时沾着饭粒的小手往奶奶身上抹,见奶奶笑,她抹得更欢;打秋千时,我教她蹬、收,她的嘴里也不停地蹬、收;滑滑梯时,突然直喊我名字,见我撅嘴愠笑,又脆生生补了一句“爷爷”——这小模样被爱人发进“非常6+1”,亲家母回了句“依依真机灵”。奶奶每次离开时都要说“再见!”,孙女却说“奶奶不再见,奶奶再来!”

家里人生日聚会上,她踮着脚给每个人递蛋糕,总先给奶奶和姥姥;丫头能多认个汉字、能自己搭起积木,俩老太太高兴得屁颠屁颠的,她也跟着拍手笑;见奶奶整理玩具,她会蹲下身子,把积木按方的、圆的分开摆好;见妈妈揉着眼睛在手机上扣字写材料,她会爬过去轻轻抚摸。孙女生性坚定,学步时跌倒不哭,反倒拉我的手说“没事,不疼”;例行注射疫苗时,看见别的孩子哭,还说“没事,不哭”。穿着奶奶买的小背心,会说“软乎乎,真好”;从博物馆回来,她举着手欢呼:“爷爷,你看土星像甜甜圈!”儿子把这一幕发进“非常6+1”里,亲家公还特意评了一句“丫头想象力真好”。

孙辈的修行从来不用教,就像种子落在沃土上,承接够了暖,自然会发芽。她就像“非常6+1”里最亮的星,暖着围着她的每个人,也照亮了群里的每一条消息。

图片

共修:从“我”到“我们”的生生不息

若要问,带娃图个啥?入夜,我翻着“非常6+1”里的生日合影,静静琢磨:论血脉,她眉梢的弧度和我儿子小时如出一辙;论日子,爱人记的作息时间、亲家母讲的积木道理、我留的那一小口茶、儿子儿媳带她看的星球,全是藏在日常里的暖;论传承,我教她认“福”字,爱人教她唱童谣,外公外婆带她识形状、学Yes, no,这些藏在日子里的规矩与眼界,正跟着“非常6+1”的每一条消息,悄悄融进她的小小心灵。

这场修行,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三代人借着一个小生命,把“我”慢慢磨成“我们”的生活。我放下了“按章法来”的固执,学会了为她留茶、陪她蹲地板;爱人和亲家母藏起了工作时的严苛,把带娃的累酿成了甜;儿子儿媳卸下了“别人都报班”的焦虑,把俩老太太的细致当成了生命中的宝贝;连两岁四个月的依依,也在不知不觉中学着撒娇与懂事,成就了“非常6+1”最暖的牵挂。

这场修行,不为改变彼此,只为让早餐桌前剥蛋、热奶、塞吐司的四只手,交织成“你疼我、我疼你”的圆;让俩老太太换班的默契、生日聚会上的蜡烛光、丫头扒着我膝盖要茶的模样,都成“非常6+1”最暖的日常;让陪她擦地板、她拉我起身拍灰的互动,都成了慢日子里的小印记;让周末公园里追逐、说笑、拍摄的三代叠影,变成“非常6+1”鲜活的动态。

从榆林会场得知依依降生的喜讯,到签下任期最后一份文件,从成千上万人的局长,到给她留一小口茶、陪她擦地板、听她直喊名字的“爷爷”,也成了“非常6+1”最盼着发消息的那一个人。这一场跨越三代人的修行,不是始于一个人的转折,而是从依依落地那一刻起,我们六个人就围着一个她,“非常6+1”、换着班带、聚着过生日,各自收敛起半生的棱角,把心意揉进一粥一茶、一蹲一扶、一条一幅的群消息里。

窗外的月光漫进来,落在茶几上那半杯没喝完的茶里——茶凉了,可“非常6+1”刚发的丫头打秋千的小视频,还热着。

我们把“我”的日子,过成了“我们”的温暖,将血脉、文化与热爱,藏在“非常6+1”的相册里,藏在爱人说的“只有快乐只有甜,没有一点咸”里,藏在丫头从直呼我名字的成长里,于无声处代代相传。

这,便是“生生不息”的真义,是人间烟火里最动人的手手相递、心心想通。

图片

注:自从依依出生,这个家就是那个“非常6+1”。2025年10月9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