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集体主义基因与当代转译

2025-10-07 20:38:08 来源:西部决策网

集体主义并非《易经》协同哲学的单向馈赠,而是“人-《易》-环境”缠动共生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份以“协同”为内核的智慧,不是均质的抽象理念,而是在应对自然、社会、文明三重环境压力中,层层递进生长的层累体系:始于“活下去”的生存协同,沉淀为“守秩序”的伦理协同,升华为“共长远”的系统协同。它既在实践中塑造了中华民族“关系本位”的行为模式,赋予文明延续性、凝聚力与动员力;更作为“活的共生智慧”,为破解当代全球治理“个体主义悖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源自东方的动态解题方案。

图片

一、哲学之源:环境互动中层层递进的协同解题逻辑

《易经》的协同思想,不是凭空构建的宇宙法则,而是“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为破解“孤立难存”的生存困境,从自然规律与社会实践中提炼的“三层解题框架”——阴阳协同、系统共生、太和理想,本质是“人借《易》回应环境逼问”的递进式思考成果,共同构成从“二元关系”到“社会网络”再到“文明理想”的协同哲学体系。

1. 阴阳协同:应对“生存资源有限”的工具性解题(生存协同)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从不是抽象的宇宙论断,而是先民面对“农耕依赖自然、狩猎需分工”的生存压力,总结的“互补共生”工具逻辑:春之“阳生”(动)推动作物萌发,冬之“阴藏”(静)保障生机蓄积,缺一则颗粒无收——这是应对“四季交替、资源有限”的自然解题;部落狩猎时,“壮者冲锋(阳)”与“老者策应(阴)”协同,才能降低风险、捕获猎物——这是应对“个体力量薄弱”的生存解题。这种“对立且互补”的逻辑被凝为阴阳符号,核心是记录“协同才能活”的功利性经验:它先帮人应对自然环境的生存挑战,成为“生存协同”的底层代码,而非先验的哲学理念。

2. 系统共生:应对“社会秩序混乱”的规范性解题(伦理协同)

《易经》六十四卦绝非“微型社会情境”的静态模拟,而是周人灭商后,为应对“诸侯林立、人心未定”的社会压力,构建的“集体协作规范手册”:每一爻的吉凶不取决于自身属性(阳爻未必吉,阴爻未必凶),而看“当位”(是否符合集体中的角色要求)与“相应”(是否与其他爻良性互动)——如《家人卦》“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代表男性晚辈的“初九”需与代表女性长辈的“六四”呼应,才能实现“家人和谐”。这不是卦象天生有“系统思维”,而是周人借卦象将“部落协作经验”转化为“社会伦理规范”:给每个个体定“位”(角色)、促“应”(互动),本质是“用《易》的符号,解‘集体失序’的环境难题”,让“个体融入整体”从模糊意识升华为“伦理协同”的行为准则。

3. “太和”理想:应对“差异冲突频发”的价值性解题(系统协同)

《易经·乾卦·彖传》“保合太和,乃利贞”,不是协同的抽象目标,而是“人-《易》-环境”应对“族群融合、利益冲突”的价值解题答案:先民部落兼并时,遇“习俗不同、资源争夺”的环境压力,发现“强压统一必生乱,包容差异才共生”,便把这经验升华为“太和”理想;周人治理殷商遗民,面对“文化隔阂、人心浮动”的压力,借“保合太和”搞“因俗而治”——既保留殷商祭祀传统,又推行周人礼制,才稳住政权。它与西方“个体-集体对立”的逻辑截然不同:不是否定差异,而是像五行相生相克般,在差异中找协同,从“伦理规范”升华为“系统协同”的文明理想——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先帮人化解文明融合的环境冲突,才成为集体主义的哲学内核,绝非《易》的单向灌输。

由此可见,《易经》所孕育的协同智慧,本身是一个层累演进的体系:始于应对自然挑战的“生存协同”(工具理性),沉淀为维系社会秩序的“伦理协同”(价值理性),最终升华为追求文明永续的“系统协同”(有机理性)。正是这种由表及里、由技入道的演进,使其能穿越时空,成为今日应对全球性系统难题的宝贵资源。

图片

二、基因之成:人-环境互动中主动凝练的协同实践 

《易经》的协同逻辑之所以能内化为集体主义基因,从不是靠教化的强制,而是“人-《易》-环境”在一次次“协同才能生存”的实践中,主动凝练的“文化自觉”——关系本位、集体模因、协同行动,皆是在应对环境压力时,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造”的共生成果。

1. “关系本位”:礼崩乐坏下的互惠性角色伦理(伦理协同的内化)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个体像没根的草(环境压力),孔子等士人借《易》“个体在整体中定位”的逻辑,提出“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伦理:它的核心不是“单向压制”,而是“互惠性角色义务”——君仁则臣忠、父慈则子孝、夫义则妇顺,本质是“借《易》的‘当位’逻辑,给个体找归处”:百姓知道“在君臣、父子关系中该做什么、能得什么”,社会就不会乱。这套“关系本位”不是《易》的直接影响,是“人借《易》解‘个体无归’的环境难题”:从卦象的“爻位对应”到社会的“角色对应”,把“伦理协同”转化为互惠性伦理规范,才慢慢内化为“按关系定位”的行为习惯,与西方“权利本位”形成有益互补。

2. “集体模因”:生存危机下的价值自觉(协同逻辑的代际传递)

“个体价值需在服务集体中实现”的模因,不是代际传承的抽象指令,是“人-《易》-环境”长期“试错”后主动总结的生存经验:古代洪水频发,单家独户扛不住,只有“邻里互助、宗族协同”才能抗洪保收(环境压力);战乱时,只有“抱团御敌”才能守住家园(环境压力)——人在一次次“不协同就活不下去”的经历中,主动把《易》的“个体融整体”思想,从“外在要求”变成“内在自觉”。《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不是《易》的单向说教,是“人借《易》总结‘活下去的经验’”:修身是“个体攒能力”,齐家治国是“借集体实现价值”,本质是“个体帮集体,集体护个体”的双向奔赴,这才让“服务集体”成了代际相传的文化模因。

3. “协同行动”:难题倒逼下的能力淬炼(系统协同的实践落地)

贯穿古今的协同行动能力,不是“基因天生强大”,是“人-《易》-环境”一起“解大难题”时主动淬炼的成果:大禹治水时,“洪水漫灌、分散治水无效”(环境压力),人主动借《易》“系统共生”搞“万民疏江”——不分部落、合力疏河,才治住水患;都江堰工程,“岷江泛滥、成都平原旱涝不均”(环境压力),李冰父子主动借《易》“阴阳调和”搞“因势利导”——鱼嘴分水、飞沙堰排沙,实现“天人协同”的水利奇迹;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其所展现的“全国一盘棋”的系统动员能力,其精神内核与《易经》所倡导的系统共生、保合太和的智慧深度契合——这并非简单的古为今用,而是源自“人-环境”互动中形成的协同文化基因,在新时代面对新挑战时的创造性彰显。

这些实践不是“协同基因的自动显现”,是“环境难题推着人主动借《易》练协同”:练一次,能力强一分;练千年,才成了文明存续的核心实践效能。

图片

三、文明之利:共生逻辑守护的生存红利

源自“人-《易》-环境”的协同型集体主义,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延续性、稳定性、动员力,从不是基因的“自动馈赠”,而是“人借协同逻辑主动应对环境危机”的成果——每一份红利,都是三者缠动守护的生存底气。

1. 文明的超强延续性:危机中的协同守脉

中华文明的“精神免疫系统”,是“人-《易》-环境”一起“扛出来”的:元清入主时,“外族文化冲击、文明面临断裂”(环境压力),士人主动借《易》“保合太和”搞“包容协同”——既吸纳蒙古骑兵战术、满族八旗制度,又坚守“协同共生”的文明根脉(如康熙编《古今图书集成》,以《易》的系统观整合汉满典籍);战乱灾荒时,“人口流离、文化失传”(环境压力),百姓主动借《易》“邻里互助”的模因,抱团守典籍、传技艺——比如抗战时,学者们背着经书徒步西迁,靠的就是“守文明即守自己”的协同共识。不是“协同基因自动防断裂”,是“人借《易》的协同智慧,主动应对‘文明断根’的环境压力”,才让中华文明成为唯一延续的古文明。

2. 社会的内在稳定性:摩擦中的协同减耗

注重“和谐”“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不是天生的“维稳属性”,是“人借协同逻辑主动降低环境摩擦”的选择:传统社会,邻里纠纷靠“族老调解”(借《易》“和而不同”),避免激化;现代职场,团队矛盾靠“协同优先”(借《易》“相应相承”),减少内耗;家庭中,责任共担靠“五伦义务”(借《易》“当位”),凝聚人心。这种稳定性避免了“社会原子化”——不是集体压制个体,是“人借协同逻辑解‘摩擦内耗’的环境难题”,让社会在矛盾中更易协商共识,降低运行成本。

3. 发展的高效动员力:目标中的协同聚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人-《易》-环境”一起“攒出来”的主动动员能力:从“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跨区域资源调配(应对“资源分布不均”的环境压力),到“嫦娥探月”“天问一号”的深空探索(应对“科技卡脖子”的环境压力),再到“抗疫全民防线”的基层联动(应对“病毒传播”的环境压力)——这些实践不是“集体主义的强制动员”,是“人借《易》的系统思维,主动整合资源解环境难题”。

更关键的是,传统协同模式的现代转化,同样遵循“人-《易》-环境”的主动互动逻辑:应对“市场经济下个体活力需激发”的压力,借《易》“阴阳互补”定法治边界——用《劳动合同法》明确集体与个体权责,既保协同效能,又放创新活力;应对“科技时代个性觉醒”的压力,借《易》“和而不同”搞动态协同——如互联网公司“弹性团队+目标协同”,既保个体创造力,又保集体效率。

图片

四、当代启示:全球环境下的共生解题方案 

外界对中华集体主义“压制个性”的误解,本质是忽视其“人-《易》-环境”的共生内核——它从不是“集体至上”,而是“个体与整体一起活更好”的解题智慧。当今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发展失衡,本质是“人-地球”的协同失灵,而西方“个体优先”的逻辑已陷入“个体主义悖论”:极端的个体自由反而导致共同体瓦解和个体孤独。中华协同逻辑恰是“人-《易》-环境”攒了千年的“共生经验”,能为全球治理提供反思与超越的东方方案。 

1. 与西方价值的互补:破解“个体-集体对立”

西方“个体优先”的逻辑,在全球难题前陷入“各自为战”(如疫苗独占、碳减排推诿),而中华协同型集体主义,是“人借《易》解‘差异共生’的题”:古代多民族融合,不是“消灭差异”,是借《易》“阴阳互补”搞“和而不同”(如唐代兼容突厥、吐蕃文化);当代“一带一路”,不是“输出模式”,是借《易》“系统共生”搞“互利协同”(如中老铁路,中国出技术、老挝出资源,共赢发展)。这种“不否定个体、更重共生”的逻辑,能与西方“个体权利”互补——不是谁取代谁,是“人-《易》-全球环境”一起,找“个体活力与全球协同”的平衡点,破解“个体主义悖论”。

2. 三大创造性转化:应对现代环境的新解题

传统协同智慧的当代转译,不是“被动适配”,是“人借《易》解现代环境难题”的主动创新:

锚定法治边界:应对“现代社会个体权利觉醒”的压力,借《易》“当位”逻辑(个体在集体中“守边界”),用《民法典》《公司法》明确集体与个体的权责——既防“集体利益模糊个体权利”,又防“个体极端撕裂集体”,为全球协同提供“权利与责任对等”的参考。

融入市场逻辑:应对“市场经济效率需求”的压力,借《易》“阴阳相生”逻辑(协同与市场互补),搞“产业链协同”(如长三角芯片产业,上海搞设计、江苏搞制造、浙江搞材料,协同降成本),为全球产业链重构提供“协同+市场”的东方经验,破解“单边主义导致的链断裂”。

联动科技创新:应对“科技赋能协同”的压力,借《易》“系统共生”逻辑,用大数据、物联网优化协同方式——疫情防控中“健康码全国联网”(数据协同)、航天工程中“跨域科研云平台”(智力协同),让传统协同智慧借科技焕发新活力,为全球公共卫生协同、科研合作提供技术适配方案。

图片

结语

中华集体主义的文化基因,从不是《易经》单向植入的哲学理念,而是“人-《易》-环境”缠动千年“主动长出来”的共生结晶:环境出“协同才能活”的题,人主动拉《易》找“阴阳互补、系统共生”的解;解完题,把经验主动攒成“基因”;再用这基因,主动解下一轮环境难题——大禹治水的万民同心、四合院的空间统筹、脱贫攻坚的全国一盘棋、航天工程的跨域协作,皆是三者主动互动的鲜活注脚。

它的生命力,不在典籍的文字里,而在“人借《易》应对环境”的永恒主动中:既要借它守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要借人的创新给个体活力留足空间;既要用它守护中华文明的根脉,又要借它帮人类应对全球挑战。

当全球仍在“孤立”与“协作”间徘徊时,这份源自“人-《易》-环境”的协同智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更给予全球化时代人类最深刻的启示——文明的存续,从来不是个体的独行,而是“人-经典-环境”在永恒的互动中,于协同中发现生机,于共生中抵达长远。(文/党双忍)

图片

注:本文与《中国“经基因”“经力量”——在人、环境与文化的互动中中华经典何以生生不息?》《易为枢纽:中华经典群千年共生密码》《易之成长简史:经典的生命史与人-环境的共生成长》《易经:数千年缠动的文化基因库》《易经:生生不息的创新智慧》一起,合构为“文化基因视野看《易经》”系列文章。2025年10月3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