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是消除隐患的关键,管理是本质安全的基础”——这句企业文化理念,在神南产业公司机电设备维修中心机加车间安全员王超心中,从不是一句口号。他用日复一日的巡查、创新的管理方法和全员安全行动,将安全二字刻入车间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紧盯“小细节”,筑牢安全第一道防线
每天清晨,王超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机加车间——手里攥着记满检查要点的小本子,沿着设备布局逐一排查,这是他雷打不动的“必修课”。设备运转的声响是否平稳、电线接头有无松动、车床护挡板是否按规范闭合、吊带吊链的安全标识是否清晰,甚至操作台上工具摆放是否妨碍作业动线,他都看得仔细、查得较真。
前不久,他在巡查中发现一台老旧车床的护挡板裂了道小缝。当班操作工觉得“不影响使用,一直这么过来的”时,王超却立刻要求停机,并联系维修组更换新挡板。他拉着周围工友耐心解释:“这小缝看着不起眼,可车床高速运转时,铁屑一旦从缝里溅出来,很可能划伤手、伤到眼。安全无小事,这些‘小毛病’绝不能将就!”
坚持“三方确认”,把好高风险作业关
吊装作业是车间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为降低风险,王超结合日常经验,琢磨出了“三方确认”工作法,让每一次吊装都有“三重保障”。
作业启动前,第一步由操作工逐项检查吊具、钢丝绳的磨损情况,确认设备无故障;第二步由班组长对照吊装作业单,核对吊装重量、起吊角度等参数,确保流程合规;第三步王超到场排查作业区域——看地面是否平整、周边是否有无关人员逗留、设备与管线的安全距离是否足够,确认无隐患后,三方共同签字,吊装作业才正式开始。这套流程自推行以来,车间吊装作业从未出现过安全纰漏。
用“身边事”敲警钟,让安全意识入脑入心
在王超看来,现场监管只是基础,让全员把安全意识刻进心里才是关键。他每月都会组织“安全故事会”,通过播放事故案例警示视频,让大家直观感受忽视安全的后果。
更重要的是,他会邀请职工分享自己遇到过的安全险情,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让安全警示更有说服力。在交流讨论中,安全意识慢慢融入每一位职工的工作习惯里。“光靠我一个人盯现场不够,得让大伙儿都把安全放在心上,才是真安全。”这是王超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让安全理念更易被接受,他每月都会组织“安全故事会”,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播放贴近车间实际的事故案例警示视频,让职工直观看到“违章操作的后果”。
“我就是做了些分内的小事。”面对同事的认可,王超总是这样说。可正是这些“小事”——一次次不走过场的巡查、一套切实可行的流程、一场场接地气的宣教,不仅守护了车间职工的平安,更让“预防为主、管理为基”的安全文化,从理念变成了全员践行的实际行动,成为机加车间安全生产的坚实保障。(供稿:穆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