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神南产业公司机电设备维修中心的质量技术科依旧亮着灯。科长刘浩伟面前摊开着三份检测报告,眉间拧成了疙瘩。
“又是焊缝内部气孔,同一位置,同一类型。”他摘下眼镜,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这是当月第三次在返修的液压支架上发现类似问题了。问题若不从根本上解决,这批关乎井下数百人安全的支护设备就无法放心交付。
次日一早,机电设备维修中心紧急召开质量分析会。没有常见的推诿与辩解,车间经理开门见山:“问题出在咱们身上,就必须由咱们解决。今天不是追责,是攻关。”
一场围绕“一道完美焊缝”的全流程质量管控升级就此展开。

容不得半点马虎
度无死角盯防,把好质量每一关
“根源在过程,答案就在现场。”质量小组扎进车间,推行“自检、互检、专检”三检制度。他们为每道焊缝建立专属“身份证”,从坡口清理、焊材预热到施焊电流电压,每一参数都实时记录、全程可溯。青年焊工王予鹏感受颇深:“现在焊完一步,自己先量一遍,旁边师傅再复核一次,质检员最后用探伤仪扫一遍。压力大了,但心里踏实多了。”这套层层嵌套的监督网,确保了缺陷在萌芽阶段就被发现和拦截,实现了“缺陷零容忍”。

容不得丝毫差池
严苛标准+精准拿捏,构建工艺天花板
针对气孔问题,小组长柳保利领衔攻关。他发现,气孔问题源于焊材干燥程度和气体流量的细微失配。他们没有停留在经验调整,而是展开大量实验,将成功的参数固化为唯一标准——焊材必须经350℃、2小时烘干,保护气体流量精确控制在15-17L/min。他们为每种母材、每个焊位都制定了这样的工艺卡,并将激光检测融入实时监控,确保毫米级的变形都在受控范围内。“让标准说话,让数据做主”,自此,质量不再依赖个人的“手感”,而是建立在精准、可复制的体系之上。

容不得一丝懈怠
返修与持续改进,闭环管理永无止境
当一件焊缝缺陷件被标识出来,它进入的是一套严密的返修体系。高级工郭海峰严格遵循“缺陷不覆盖、不传递”原则,彻底刨开缺陷、分析根因、建档追踪后方能施焊。每一次返修都是一次技术复盘,其过程和结果被纳入案例数据库,用于每周的焊工培训。“我们不怕发现问题,就怕重复问题。”质量改进闭环的形成,让每一次教训都转化为了预防风险的宝贵资产。
一周后,那批曾问题不断的液压支架以全部优良的检测结果顺利交付。井下传来消息:支架支护平稳可靠。
刘浩伟望着新的任务单,平静地对团队说:“咱们的质量管控,没有终点。今天的高标准,就是明天的新起点。因为咱手里焊出去的,不只是焊缝,更是矿工兄弟们的生命防线。”(供稿:任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