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触手可及:陕西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2025-09-17 11:00:07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讯 9月16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在西安正式开幕,来自多个国家和国际顶尖机构的近百项数字化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从秦兵马俑的毫米级精度扫描,到西安城墙的三维复刻;从沉浸式“长安十二时辰”体验,到中亚地区的联合考古协作,陕西近年来通过数字化手段,描绘出一幅保护与传承并重、国内与国际协同的新图景。

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留住”。陕西正在努力让文物从“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通过数字技术为其构筑起坚固的“防火墙”。以西安城墙为例,当地对13.74公里的城墙全线、34栋重要建筑、18处门洞及登城通道进行了厘米级三维建模,形成完整的数据模型,并统一纳入“数字方舱”系统,实现了文物保护、运营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全面升级。

20250917110129174-80-dbfe1.jpg

高光谱成像与AI识别等前沿科技的引入,使文物监测从以往依赖肉眼观察,跨越到精细化、精准化的动态检测。陕西还率先出台《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工作规程》这一省级标准,建立省级文物数据中心及分中心,统一文物资源的存储与共享。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则对兵马俑进行毫米级数字化采集,每一个细节、每一处残片都进入“数字档案”,为修复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正如博物院负责人所言,“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的活化石,而科技是解码历史的钥匙。”

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大省,陕西主动承办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全球合作的舞台。陕西深度参与跨国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国际修复项目,不仅输出经验与理念,也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国际化传播。同时,“引进来”同样重要。陕西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与各国学者共同探索新的数字化路径。省内高校与科研力量为数字化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并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共享与互通,逐渐形成了“技术共建、人才共育、经验互鉴”的合作格局。

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结合,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刚刚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新的历史阶段中,陕西正在用数字技术守护历史、激活传统、连接世界。随着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更多的文化遗产将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并通过国际交流让中华文明不断赓续,成为推动全球文明互鉴的重要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