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邰到凌:跨越四千年的农业接力

2025-09-10 08:34:54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三枚汉字,一场跨越四千年的农业接力;一枚“胎记”,见证中华文明的生长密码。

“邰”“陵”“凌”——三个刻在关中平原腹地的字符,并非孤立的历史标签,而是周原文明及其长达四千年的农业母题生生不息的“接力赛”关键棒次。从农耕文明的创世编码,到千年积淀的承续孕育,再到智慧时代的破晓新生,今杨凌这片土地,完整记录了中华农业从起源、传续到重塑的全轨迹,成为一部活态的农业文明进化史。每一个字符,都标记着这场接力在中华文化宏大脉络中的重要节点。

邰:创世编码,杨凌的“出生证明”

邰地,是刻在杨凌身上的第一枚农耕“胎记”,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创世编码”,藏着周原文明的初始基因。四千年前,当多数人类仍在渔猎漂泊时,后稷已在邰地(即今日杨凌及周边区域)开辟出中华最早的“农业试验田”,接过这场千年接力的“第一棒”。这枚印记与生俱来,是这片土地最初的文明编码,像一颗种子,成为周人部族孕育生息的起点,更埋下了此后四千年农业发展的基因密码。

《诗经·大雅·生民》歌咏后稷“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正是此地农耕智慧的早期记录。后稷选育的粟、黍种子,是刻入这枚“胎记”的第一重纹样;每一把磨光的石铲、每一件改良的耒耜,都为这枚“胎记”添上了具体的农耕纹理。正是在这里,周人祖先完成了生存史上的革命性转身:从食物采集者蜕变为生产者,为部族此后迁徙至豳、最终在周原大地壮大繁荣,埋下了文明的火种。

邰地恰似原始时代的“农业芯”,以最朴素的实践奠定东亚农耕文明的物质根基与精神底色——杨凌所代表的“邰”,正是璀璨周原文明的“序章”与“源点”。“教民稼穑”的智慧,便顺着这枚“胎记”的脉络,成为代代相传的“接力棒”,从农耕起源延伸向礼乐王朝的文明深处。

图片

陵:千年承续,农脉与文脉的共生

杨陵的千年岁月,是为农耕“胎记”添刻“治理与思想纹理”的滋养期,也是大周原农脉与文脉共生的典范。公元7世纪,隋文帝杨坚择此长眠,绝非偶然。这位创“开皇之治”(令人联系到“始皇”)的帝王,深知“农为邦本”——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以农耕复苏撑起帝国盛世。这片浸润三千年农耕智慧的土地,是他心中的农业“精神原乡”,而邰地留下的那枚周人农耕文明源头的印记,恰是吸引他锚定此处的深层文化共鸣。

太陵(清代改为泰陵,寓意深远)的矗立,不只是一座帝王陵墓,更是农业文明与帝国治理深度联结的象征。自此,“杨陵”之名承载的千年岁月,成为农业接力的“承续枢纽”:宋代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民胞物与”的思想,为这份源自周原文化根脉的农耕遗产注入对土地的敬畏之心;古代灌溉渠道,延续着这方土地与自然共生的治水智慧;二十四节气农谚则将耕种经验凝练成生活准则,让农耕文明的底色在市井农间代代扎根。这些思想、技术与经验在此交融沉淀,顺着邰地“胎记”的纹理不断积蓄养分,让“农脉”与“文脉”在周原文明的延续中愈发紧密。

图片

凌:智慧破晓,科技赋能的现代焕新

从“陵”到“凌”,是传统农耕“胎记”刻入现代科技纹理,预示着农业接力从周原文化基因现代转译按下了“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1997年杨凌示范区设立前,早在1934年,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便在此破土动工。校址的选择,是对邰地那枚承载周原文明源点的农耕“胎记”的深刻读懂——这份源于根源的认同,让它成为承接千年农脉与文脉的必然选择。

建校之初,学者们便主动承接这份遗产:走访老农,整理散落的技艺,唤醒周人“重农”的实践智慧;驻足泰陵,探寻“农为邦本”的治理理念,延续帝国与农耕联结的治国智慧;深耕文脉,将“经世致用”的精神融入学统,注入时代思考。他们立志的,是让这枚源自周原文明序章的“胎记”,在现代学府中焕发新生。

1997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设立,“陵”改“凌”,取“壮志凌云”之意,标志着农业接力迈入现代化新篇章。扎根于此的西农,成为承前启后的核心“传棒者”:工具从耒耜换成基因测序仪,试验田从渭河平原延伸至数字空间,但邰地“胎记”里的核心——对土地的敬畏、对丰收的追求,这份源自周原文明的“农本”初心始终未变,而这枚印记的表达形式,正随科技迭代不断创新。

种子革命:走出杨凌的“丰收3号”“小偃6号”“西农979”,秦川牛、关中奶羊,陕西果…让“中国碗”盛满“中国粮”,是这枚“胎记”在现代种业中的亮眼注脚。

智能耕作:无人机植保、作物生长算法预测,以及可自动识别茶棚高度的悬臂自走式采茶机,使山地茶园劳动力成本大幅下降,让“看天吃饭”变为“知天而作”,为这份农耕基因注入智慧新义。

节水奇迹:“根区交替灌溉”技术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利用效率大幅度提升,实现技术与模式双重升级,延续并发展了这方土地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智慧。

这些诞生于杨凌的品种与技术,不仅滋养亿万农田,更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将古老“农本”思想的智慧,转化为端牢“中国饭碗”的现代力量。

图片

三叠态文明:一枚“胎记”串联的活态历史

杨凌的独特,在于它用一枚“胎记”,封存了农业文明的三个“活态切片”,也串联起周原文化圈从起源到现代的完整脉络。这枚源自邰地的农耕“胎记”,从未是一枚静止的印记,而是随每一代“传棒者”的实践不断生长的文明符号:

1.原始农耕文明(邰地遗址):是“胎记”的诞生地,更是周原文化圈的历史先声。它见证“第一棒”的起步,记录周人从渔猎走向农耕的最初智慧,为后续周王朝的“重农”根基埋下伏笔。

2.传统农业文明(杨陵记忆):是“胎记”的滋养期,让农业与治理、文脉深度联结,增添制度与思想纹理,成为周原文化“农脉”与“文脉”共生的重要阶段。

3.数字农业文明(杨凌实践):是“胎记”的焕新时期,以科技为笔,绘制智能与创新的现代图案,让周原文明的“农本”初心在当代续写新篇。

它如同一座立体的“农业接力博物馆”,串联起人类与土地关系的三次关键跃迁:从渔猎到农耕的生存革命(周人部族的起点),从传统农耕到工业化农业的效率突破(农脉与文脉的深化),再到如今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周原文明的现代传承)。 

图片

新的“传棒者”:未来农业的杨凌探索

这场跨越四千年的农业接力,从不是某一代人的独角戏:是后稷在邰地刻下第一枚农耕“胎记”,开启周原文明序章的最初一棒;是隋文帝以帝王之智,为这枚印记注入治理智慧的底色;是西农学者怀揣文脉初心,用科技为“胎记”绘制现代纹样;更是无数无名农人在田间坚守,让“胎记”的每一道纹理都清晰可触。

而今日,这场接力迎来了新的“传棒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以“未来”为靶心的布局,恰是这场接力赛的“新棒次”——它将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邰地的农耕基因深度融合,让这枚古老“胎记”生长出面向未来的新纹理,也让周原文明的农业母题,在探索“农业4.0”的征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跨越四千年,这枚“胎记”正奔向未来

从邰到凌,变的是农业的形态,不变的是刻在土地里的农耕初心,更是周原文明及其农业母题一脉相承的“农本”基因。这是人与土地共同谱写的史诗,印证着周原文明从不会中断,只会在土地与科技的对话中,带着不断生长的“胎记”,向着未来继续奔跑。

从邰到凌,四千年奔跑不息。这枚源自邰地的农耕“胎记”,其底色仍是后稷“教民稼穑”的初心,其纹理却已融入了隋文帝“农为邦本”的韬略、科技赋能的智慧,以及面向未来的创新布局。它从未褪色,反而在每一次文明跃迁中愈发鲜活——从周原文明的源点到现代农业的高地,再到未来农业的探索前沿,这枚刻着文明编码的接力棒,正以超越历史的速度,向下一个千年,传递不息。(文/党双忍)

图片

注:我从西农来。1981-1985年在西农读大学。之后,无数次去西农、去杨凌。今天,再次在杨凌-西农调研,还是有许许多多的惊艳,特别是建设中的“未来农业研究院”令人震撼。因最近入迷于文化基因学,使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场跨越4000年的文化基因传承。于是,便匆匆写下此文。2025年9月8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