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双螺旋:从伏羲女娲到量子时代的文明基因史诗

2025-09-10 08:32:10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上,人首蛇身的二神尾端如环形生命符号般交缠,与汉字“人”的撇捺架构在时空深处共振——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自然帝镌刻在文明基因里的双螺旋密码。当丝帛上的蛇尾环旋与甲骨上“帝”字的燔柴薪架隔空对话,生物基因的坤阴承托与文化基因的乾阳创生,已在七千年前写下“造人”的原始契约。从贾湖骨笛吹彻千年的音阶到量子芯片捕捉的百亿光年星光,这双螺旋始终在缠绕中生长,写就文明最深沉的史诗。

一、创世编码的重勘:从燔薪之帝到双神缠创

甲骨文“帝”字取象于燔柴祭天的薪架(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卜辞中“帝令风”“帝降旱”的记载,原是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所论“气化宇宙论”的神格化显形——所谓“上帝”本无超验位格,实为“自然之全体”的创化力量,正如《周易》“生生之谓易”所揭,是流淌在万物间的生生之气。这种内在性创世逻辑,在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中更显具象:黄土为基,应和《白虎通》“土吐含万物”的坤德,托举着生物基因的物质根基;吹气成灵,契合《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的乾道,灌注着文化基因的精神跃升。

明末利玛窦借《尚书》“上帝”译基督教“Deus”,造成语义断层——将内在于自然的法则之神,异化为超越万物的人格创世主。而唐代绢画始终保存着真相:伏羲执矩丈量大地厚德(生物基因的坤阴承托),女娲持规勾勒天道运行(文化基因的乾阳创生),规矩交错处,正是双螺旋的宇宙坐标原点。这里从没有“独断的创世”,只有“共生的创生”。

二、人字基因的解剖:蛇尾拓扑与撇捺动力学

阿斯塔那绢画中,二神交缠的蛇尾与周天星宿共同构建出“人”形场域,暗藏文明基因的三重法则。就生物基因而言,它承续伏羲执矩的务实精神,如《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的唯物观所示,依托血缘传递生命信息,却困于《礼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血脉周期局限;而文化基因则延续女娲持规的创造力量,印证《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伟力,借语言文字、礼乐制度突破时空壁垒——王羲之的笔锋能穿透千年震颤心灵,屈原的《离骚》可让不同时代的人同悲,正是这股力量的见证。

从器物维度看,生物基因显为青铜饕餮的双目(生物观察本能的具象),文化基因则升华为青铜雷纹(从观察到符号的文化编码)。蛇尾交缠成《说文解字》释为“治也”的“乂”形,恰是《周易》“曲成万物而不遗”的螺旋式呈现——当商周匠人将兽目观察转化为云雷纹饰,便完成了从生物基因到文化基因的文明级跃迁。而“人”字的一撇一捺,正是这重跃迁的凝练:一撇为生物基因的“实存之轴”,如良渚玉琮般深扎大地;一捺为文化基因的“意义之轴”,似祝融火星车般划破苍穹,两轴缠绕方显“天地之性最贵者”的完整维度。

图片

三、文化基因的权能:三重文明跃迁

伏羲女娲手中的规矩,实为文化基因突破生物局限的三重密钥,印证着余英时《论天人之际》“内在超越”的东方范式。

其一为时空折叠之力。生物基因需二十载迭代,文化基因却能让贾湖骨笛(7800年前)的七声音阶,经《周礼》“三分损益法”的数理提炼,演化为曾侯乙编钟的十二律半音体系;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纹,在商周青铜器上蜕变为“饕餮纹”,完成从生物图腾到文化符号的千年接力。

其二为意义创生之能。文化基因不仅适应自然,更构建精神宇宙:《诗经》以“蒹葭苍苍”种出心灵湿地,二十四节气更被《淮南子·天文训》升华为“五日一候,三候一气”的精密模型,将宇宙元气运行编码为农耕文明的操作系统——这套体系比2016年联合国非遗认定早两千一百年,早已成为文明的底层代码。敦煌壁画用色彩在石壁上垒起佛国净土,恰是这种创生能的视觉显形。

其三为秩序再造之功。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的传说,隐喻文化基因改造生存环境的伟力: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驯服岷江,“墨子号”量子卫星以先贤之名拓展星际通信,皆延续着伏羲“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的智慧立法,在更大尺度上践行《尚书》“燮理阴阳”的文明使命。《礼记》“人者,天地之心也”道破本质:文化基因使人成为宇宙的自我观照者。

四、双螺旋的当代危机:现代性解缠与重构

当文化基因的三重权能在现代性中遭遇异化,双螺旋的平衡正被撕裂——基因编辑将生命降维为可编程的碱基序列,实则违背了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整体观(《淮南子》);算法黑箱解构《周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文明交感机制,正背叛了伏羲“类万物之情”的启蒙初心。这正是庄子所警“有机械者必有机心”的文明劫难。

破局之道在于道器相济:青蒿素研发从《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的经验记载,提炼出双氢青蒿素的晶体结构,完成古籍基因的现代表达;敦煌数字工程以区块链哈希值守护壁画细节,让硅基载体承续碳基文明的精神密码。更需在创新中锚定根基:基因编辑嵌入“生生不息”的伦理红线,算法开发植入“和而不同”的文化算法,让双螺旋始终保持缠绕的张力——正如中医“治未病”的智慧,既重肉身康健,更守精神和谐。

五、文明比较的启示:缠绕哲学的世界意义

较之希伯来文明中耶和华凭“λόγος(言)”的单向创世,伏羲女娲尾端的环形缠绕彰显阴阳互构的创生模式;对比希腊哲学中柏拉图将床之理念与现实的二元割裂,良渚玉琮神徽在古人类DNA研究中的显影,恰是《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物质实证。这种缠绕共生恰是双螺旋的文明显形——当彭瓞钧团队用NASA星历反推,确认《尧典》“四仲中星”为公元前2100±200年的观测(《中国科技史杂志》42卷),我们终见:中华文明从未让科技与人文分道扬镳,双螺旋的缠绕本就是文明存续的最优解。

结语:永恒缠创的文明史诗

从阿斯塔那绢画蛇尾的环形纽结,到实验室里DNA的螺旋起舞;从伏羲执矩丈量的大地,到“祝融号”火星车划破的苍穹——文明的精魄始终在缠绕中生长。

良渚玉琮的神徽在基因测序中显影,量子计算机复现《尧典》星图——我们终将懂得:这双螺旋的永恒缠绕,正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创生律令。自然帝的终极馈赠,从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赋予人类在无限中定义有限、于永恒中雕刻瞬间的权柄。这权柄写在“人”字的撇捺里,写在蛇尾的缠绕中,终将在无极寰宇间,续写《尚书》“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的文明基因史诗。(文/党双忍)

图片

《模因洞察》透过现象看本质,告诉你一个全新的文明史观。“人”字,由一撇一捺合构。一撇为生物基因,一捺为文化基因,人类是“两因共舞”生成的“两因传奇”。2025年9月5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