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记者马瑞 通讯员 李文振 卢逸凡)“最让我留恋的,就是昝家山村地道的农家饭、特色民宿、深厚的农耕文化和独特的黄土风情。”来自深圳的游客姚安琪在回忆宜川之行时,言语中仍充满眷恋。
姚女士所称赞的昝家山村,位于宜川县壶口镇,距黄河壶口瀑布景区(陕西侧)仅6公里,青兰高速、沿黄公路、309国道在此交汇,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显著。
“我们依托壶口瀑布的旅游资源,全村集中力量发展农家乐和民宿,过上了十里八村羡慕的好日子!”宜川县壶口镇昝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杨志峰自豪地说,“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0万元。能有今天这样充满活力的村庄,得益于移民搬迁。”
昔日的昝家山村,坐落于黄河峡谷地带的半山之上,村民大多居住在简陋的土窑洞里,上下山全靠一条颠簸的土路。“当时我们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生,年人均收入仅两三千元。由于发展受限,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子渐渐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杨志峰回忆道。
转机发生在2014年春天。昝家山村通过移民搬迁工程实现了“挪穷窝、换新颜”的梦想,76户村民陆续迁入统一规划的新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自此,昝家山村迈上以旅游带动产业、以产业振兴乡村的快速发展之路,完成了从闭塞贫困到活力新村的华丽蜕变。
“来我家的客人多着嘞!光靠6间民宿,一年收入就有8万多块钱。”村民兰管云高兴地说,“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
如今,全村已有64户村民从事旅游服务业,每户年均至少增收1.8万元。“对在外打工或年纪大、无法自己打理民宿的村民,我们鼓励他们将房屋出租,这样每间房每年也能有1万元租金收入。”杨志峰介绍道。
随着旅游业蒸蒸日上,昝家山村的人气越来越旺。为进一步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和游客体验,村里投资160万元完成了道路“黑色化”、灯光篮球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设置了9处27个摄像头,布设了4处39个潮汐摊位。同时,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定期召开议事会,商定民宿最低价格,避免恶性竞争。
“我们还建立了投诉处理机制,配合执法部门规范不文明经营行为。”杨志峰说,“2024年共处理5起违规经营事件,批评教育21人次,罚款1000元。现在村里的旅游秩序好多了。”
乡村旅游环境持续优化,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经营民宿、摆摊售货、参加农产品市集……大家纷纷投入到农文旅发展之中,实现“家门口”就业。红火的日子吸引不少在外务工的“归雁”返乡,在外闯荡15年的杨海鑫就是其中一员。
“2015年我回乡创业,利用自家房子开起民宿和农家乐。现在客房每天基本满员,加上餐饮,日收入超过1万元。”杨海鑫高兴地说,“守着自己的家,既踏实又能赚钱,日子美嘞!”
为满足各地游客需求,杨海鑫还精心研制出“禹王居大鲤鱼”“陕北山羊肉”“壶口山野菜”等特色菜品,价格从十几到两百多元不等。“用的都是当地村民种的蔬菜和养的土鸡,游客吃了都说特别香。”杨海鑫说。
更让村民高兴的是,旅游发展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村里通过在民宿寄售、广场摆摊等方式,帮助村民销售梨果等农产品,形成“旅游带动销售、销售促进种植”的良性循环。
“去年我家的苹果有一半都卖给了游客,价格比果商高不少。”果农李顺荣说,他家种了6亩苹果,以往常为销路发愁,如今游客上门采购,不仅不愁卖,还能卖个好价钱。
黄河依旧奔流,村庄已然新生。如今的昝家山村,不仅获评陕西省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等荣誉,更重要的是村民真正过上了“让人羡慕的好日子”。
“下一步,我镇将继续加大旅游产业投入,在丰富旅游体验、打响壶口周边旅游品牌上持续下功夫,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让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宜川县壶口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康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