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树荫:从阿凡提智慧到多功能生态产品的跃升

2025-09-04 08:55:43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夏日午后,走在暴晒的柏油路上,皮肤灼得发疼时,撞见街角一棵老槐树的树荫——脚刚踏进去,热气便退了大半,连呼吸都清爽了些。这片刻舒适,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自然递来的一份“生态产品”。

这片树荫,其实是个迷你的“生态服务站”:降温只是它的“显性功能”,藏在枝叶间的,还有净化空气、给鸟雀搭窝、甚至帮地球“吸碳”的多重价值。

从阿凡提“卖树荫”的古老寓言,到今天给生态系统“算账”的GEP核算,人类正在慢慢学会:这些看不见的自然馈赠,从来都有价,也该被珍视。

一、多元生态服务,隐藏在树荫下的价值

为什么树荫能让人瞬间凉快?气象与生态研究表明,树木通过蒸腾作用与枝叶遮阳,可使树荫下的温度较暴晒处低5-10℃,相当于天然空调。但这仅是基础功能。

仔细观察,叶片吸附着粉尘,枝干缓冲噪音,根系涵养水源,叶隙间鸟儿栖息——一棵大树的荫蔽范围,实则是其生态服务价值的辐射圈。这些功能协同运转,涵盖气候调节、空气净化、生物支撑和休闲服务等多重价值。

我们习惯了“免费享用”这些服务,却忽略了其客观价值。正如清洁空气和净水,树荫所承载的生态服务本就是自然持续产出的公共产品,只是人类花了太久才学会“看见”。

二、阿凡提的生态智慧,为无价之物定价

维吾尔民间故事中,阿凡提“卖树荫”的寓言,提前数百年预演了现代生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面对巴依老爷强占树荫的行为,阿凡提未直接对抗,而是通过交易为生态产品“确权”与“定价”。他让巴依亲身体验“失去树荫的代价”,最终承认其价值——“摸不着”不代表“离不了”。

这一故事揭示了生态产品的三个关键特性:价值的客观存在性、可通过规则设计实现交易、以及必须维护其公共属性。这与当代环境经济学中的“替代成本法”不谋而合——若无此服务,需投入多少资源才能达到相同效果?

图片

三、现代实践,让生态价值可量化可交易

如今,阿凡提的智慧已转化为系统性的制度创新,使生态价值可衡量、可交易、可共享。

GEP核算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提供了科学度量标准。通过计算调节气候、固碳释氧、涵养水源等服务的价值,像浙江丽水等地的GEP甚至超过了当地GDP,真正让“绿水青山”有了可量化的身价。

碳汇交易将树木固碳能力转化为可交易资产。企业通过购买碳汇额度补偿排放,护林人则获得经济回报——这正是“树荫价值”的现代延伸。

生态补偿机制则体现了公平性原则,如福建闽江流域的下游对上游进行补偿,实现“受益者付费”,保障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

创新实践也在不断涌现。武汉汉口滨江曾推出“移动树荫”,采用容器苗技术实现反季节绿化,打造出可循环的弹性生态服务模式。

四、古树生态,跨越千年的生命传承

生态产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空间维度,也延伸于时间长河。中国古树资源丰富,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成为“绿色国宝”。

在陕西黄陵县黄帝手植柏,以五千岁高龄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这棵见证中华文明起源的古树,至今苍劲挺拔,其树冠如巨伞遮天,荫蔽面积达上百平方米,已成为活着的文化地标和精神象征。

在河南新密市楼院村徐霞客古道旁,一棵树龄约4000年的匙叶栎依然枝繁叶茂。当地村民采摘其橡果制作凉粉,延续着《山海经》“食之不蛊”的文化传统。

这些古树周边,常有新苗破土而出,依偎生长,展现着生态产品的代际传承。国家施行《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为保护“绿色国宝”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构建生态友好型社会,从认知革命开始

重新认识树荫价值,是一场深刻的认知变革。

数据表明,有树荫覆盖的小区空调能耗可降低约30%,行道树促进行人停留,绿地丰富的社区就医率更低——生态产品正悄然提升生活质量。

这意味着我们需转变观念:树木不是装饰而是生态基础设施,保护不是负担而是对未来投资。城市规划中的绿地是“天然空调站”,保护老树则是维护“活态资产”。

从阿凡提的幽默寓言到现代的GEP核算,人类终于认识到:承认自然的价值并非额外负担,而是通往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智慧选择。

无论是武汉滨江可移动的临时树荫,还是黄帝陵前五千年的古柏,都在提供着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

树荫有价,生命无价——这份自然馈赠的清凉与生机,本就该被认真对待,更需要我们用心守护。(文/党双忍)

图片

2025年9月2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