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是经济发展的“生态基座”,金山银山是这座基座上生长的“经济大厦”。二者绝非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而是“基座定大厦根基、大厦反哺基座稳固”的共生体——脱离基座的大厦是“空中楼阁”,终将因失去支撑而崩塌;忽视大厦的基座是“沉睡资源”,难将生态潜力转化为绿色生产力。唯有守住生态基座的“稳”,才能托举经济大厦的“兴”,这正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低碳路径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的核心逻辑,而秦岭作为中华祖脉、中央水塔,正是这一逻辑的典型样本。
一、生态基座:经济大厦的“稳身之基”——绿色发展动能的本源载体
经济大厦的每一寸高度、每一分稳固,都依赖生态基座的支撑。这座“活的基座”既是资源供给的源头,又是绿色发展动能生成的核心载体,通过三大核心功能,与经济系统深度绑定,缺一则绿色发展无从谈起、大厦兴难久。
(一)资源供给:大厦的“建材之源”——绿色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生态基座是所有产业的“物质起点”,没有基座提供的清洁资源,绿色生产力便无“原料”可转化。秦岭作为“中央水塔”,其涵养的水源不仅支撑着农业灌溉,让绿色农产品稳产高产,保障了沿山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的用水需求;若秦岭植被遭破坏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下降,不仅会让下游农田减产,还会让依赖优质水源的企业陷入“无米之炊”。东北黑土区依托肥沃土壤发展绿色水稻,若黑土退化,不仅水稻减产,下游米业加工的绿色产业也会失去根基;农业依托土壤水源生长作物,工业依赖森林矿产、草原生物质能,文旅产业以生态景观为核心吸引力,资源供给的持续与稳定,是绿色生产力转化、经济大厦得以搭建的“第一块基石”。
(二)环境容量:大厦的“承重上限”——绿色低碳的约束底线
经济活动必然伴随能耗与排放,而生态基座的“环境容量”,正是消化这些“代谢产物”的弹性空间,也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刚性约束线”。秦岭的森林系统年固碳量可观,能有效调节周边区域空气质量,为关中工业城市群的低碳工业发展提供环境缓冲;若超出秦岭的生态承载极限,盲目扩张高耗能产业,不仅会加剧空气污染,还会触发区域限产政策,打断绿色生产的连续性。工厂排放的废水需依托湿地、河流净化,企业排放的废气需依靠森林调节,农业废弃物需通过生态循环消化,超出环境容量的发展,本质是突破绿色低碳底线,终将导致大厦“倾斜失稳”。
(三)生态安全:大厦的“防震之柱”——绿色发展的风险屏障
自然风险是经济大厦的“潜在威胁”,而生态基座正是抵御风险、保障绿色发展连续性的“第一道弹性防线”。秦岭完整的植被覆盖能固土保水,减少暴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对绿色农田与低碳厂房的破坏——若秦岭北麓植被退化,一场强降雨可能冲毁万亩良田,让农民颗粒无收,也可能淹没工厂设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调节区域气候,减少极端天气对农业、文旅产业的冲击,其生态系统稳定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同于绿色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减少洪涝、滑坡破坏,沿海红树林能削弱台风威力,生物多样性能抑制病虫害,生态基座的防护作用,是经济大厦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经济大厦:生态基座的“强稳之力”——绿色发展的反哺引擎
经济大厦不是生态基座的“消耗者”,而是基座“稳度”的“提升者”、绿色发展的“引擎”——合理的大厦建设,既能让基座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绿色生产力,又能为基座修复注入资金与技术,形成“基座稳大厦、大厦强基座、绿色贯全程”的良性循环。
(一)价值转化:让“稳基”有“收益”——绿色生产力的落地路径
生态基座的价值若不通过经济活动转化,只能是“沉睡的财富”,也难以激发人们保护基座的动力。依托秦岭生态资源,打造“秦岭国家公园”文旅品牌,开发生态徒步、森林康养等低碳文旅项目,既让“秦岭青绿”转化为旅游收入,又让周边村民通过民宿、餐饮实现增收,本质是把秦岭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生产力,让“保护秦岭”与“获得实惠”深度绑定。浙江安吉依托万亩竹林转化生态价值,云南洱海依托水质发展高端民宿与康养产业,年低碳文旅收入超百亿元,这种“生态→经济”的转化,是绿色生产力落地的核心路径。
(二)资本反馈:让“稳基”有“支撑”——绿色发展的资金保障
生态基座的修复与养护需要资金、技术投入,而经济大厦的绿色收益正是这些投入的“源头活水”。陕西设立秦岭生态保护专项资金,投入秦岭植被修复与生态监测,既巩固了“中央水塔”的调蓄功能(稳固基座),又为后续绿色产业发展预留了生态空间。新安江流域建立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通过“光伏治沙”反哺生态,没有经济大厦的绿色资本反馈,生态修复只能是“纸上谈兵”,基座的“稳”与绿色发展的“久”都难以实现。
(三)模式升级:让“稳基”有“减负”——绿色低碳的转型方向
经济大厦的持续发展,能推动产业向“低耗、高效、环保”转型,从根本上减轻对基座的压力,这正是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目标。围绕秦岭生态保护,推动传统果业向“有机种植+电商销售”转型,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既提升了猕猴桃等农产品的附加值,又避免了土壤污染,让农业发展与秦岭基座养护同步,契合绿色农业的转型要求。新能源产业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绿色制造技术降低企业能耗,这种“大厦升级→基座减负”的过程,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成果,也是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适配的关键。
三、守基之策:筑牢生态基座的“三重稳线”——绿色发展的基础保障
要让经济大厦立得稳、长得高,首要任务是守住生态基座的“底线”,通过“划界、修复、建制”三大路径,为绿色发展筑牢根基,确保基座不被破坏、能及时修复、可长期养护。
(一)划生态红线:守住“稳基”的“不可触碰区”——绿色发展的空间边界
根据区域生态功能,明确水源涵养地、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保护红线,红线内严禁开展破坏生态的经济活动,这是绿色发展的“空间底线”。划定秦岭生态保护红线,严禁在核心区开展矿产开采、违规建设,虽短期影响部分产业收益,但保住了“中央水塔”的生态功能,为秦岭城市群绿色航运、低碳文旅发展留足空间。长江经济带、黄土高原通过划红线守护生态,划红线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绿色发展划定清晰边界,让经济增长始终在生态可承载的范围内推进。
(二)靠科技修复:补齐“稳基”的“受损短板”——绿色生产力的技术支撑
针对已退化的生态基座,用科技手段精准修复,恢复其支撑绿色发展的能力,这是绿色生产力提升的技术保障。运用无人机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对秦岭退化区域进行植被补种与生态修复,逐步恢复其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让秦岭成为“生态安全屏障”,为低碳文旅、绿色农业提供资源支撑。污染土壤修复、退化湿地治理、沙化土地改良,科技修复的核心是让“受损基座”重新具备支撑绿色生产力的能力,补上绿色发展的薄弱环节。
(三)建长效制度:保障“稳基”的“持续动力”——绿色发展的制度约束
建立两项核心制度,让基座保护有约束、有动力,为绿色发展提供长效保障。一是“生态保护责任制”,将生态保护成效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对违规开发行为严肃追责,倒逼发展模式向绿色转型;二是“生态补偿制度”,对保护生态成效显著的县区给予经济补偿,解决“保护者吃亏、破坏者受益”的问题。三明市的“林票制度”、新安江的补偿机制,都是制度保障的典型,让“稳基”与绿色富民形成联动,为绿色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四、兴厦之道:构建“基座-大厦”共生的绿色模式——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筑牢生态基座后,需聚焦“如何依托基座建大厦”,推动产业向“生态+”转型,让每一步发展都紧扣绿色低碳要求、转化为绿色生产力,实现“兴厦”与“稳基”同步、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协同。
(一)生态+农业:让“稳基”与“增收”同频——绿色农业的落地形态
依托基座资源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既提升农产品收益,又保护生态基座,是绿色农业的核心实践。依托气候与土壤优势,发展有机猕猴桃、茶叶种植,通过“生态认证+品牌化”提升产品价值,既让农民增收,又避免化肥农药对土壤与水源的污染,让农业生产成为绿色产业价值的载体。平原谷地“稻渔共生”、山区林下经济、草原“划区轮牧”,都是“生态+农业”的实践,实现“稳基”与“增收”的同频。
(二)生态+工业:让“稳基”与“增效”同步——绿色制造的转型方向
推动传统工业绿色改造,培育绿色产业,让工业成为“强基”而非“毁基”的力量,是绿色制造的核心目标。陕西西安立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装备制造业向“绿色研发+低碳生产”转型,研发新能源汽车、环保设备等产品,既创造工业产值,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江苏苏州推动电子产业绿色改造,通过节能技术降低能耗,两地实践形成呼应,均证明工业升级能实现“兴厦”与“稳基”同步,让低碳工业成为绿色经济的新支柱。钢铁化工企业的节能降碳改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兴”与“基座稳”的双向赋能,让工业生产成为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来源。
(三)生态+文旅:让“稳基”与“富民”同步——低碳文旅的发展逻辑
以生态景观为核心,发展低碳文旅,让文旅产业成为“美化基座”的力量,是低碳文旅的核心逻辑。以“秦岭”为IP,打造秦岭国家公园、太白山等生态景区,开发非遗体验、自然研学等低碳文旅项目,既避免过度商业化破坏秦岭生态,又让周边村民通过文旅服务增收,推动绿色乡村建设。森林湖泊的生态景区、乡村的田园民宿、城市的湿地公园,让文旅活动与绿色低碳要求契合,实现“稳基”与“富民”同步。
结语:以基座之稳,筑绿色大厦之永续
生态基座与经济大厦,绝非“二选一”的单选题,而是“一体两面”的共生体——基座是绿色发展的根基,根深则叶茂;大厦是生态价值的硕果,果丰则根壮。从中华祖脉、中央水塔的守护,到全国范围内的生态实践,我们已经摒弃“竭泽而渔”的老路,坚定走上“点绿成金”的新途。让每一次经济增长都源自绿色生产力的茁壮成长,让每一笔发展收益都反哺生态基座的保护修复。如此,方能建造出一座以生态为根、以绿色为梁,能够历经风雨、永续发展的文明大厦。这是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基座守护、绿色产业培育中落子,必将生成人与自然共生的文明新范式。(文/党双忍)
2025年9月1日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