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长河:栖居其间的我们,亦是奔涌向前的浪

2025-09-04 08:49:05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文化基因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单位,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它深深植根于人类群体的生存实践,从北方村落的炊烟到南方巷弄的吆喝,从远古的篝火旁到今日的烟火里,持续生长——既如河床承载万物般塑造个体的思维与行为(栖居),又如浪潮翻涌般在个体的主动疏浚中更新河道(奔涌);既吸纳万千支流以壮其波澜,亦沉淀岁月结晶以固其根基。本文将从长河的起源、融合、人与河的互动及永恒发展四个维度,阐释文化基因如何成为人类生存的根基,以及人类如何推动其生生不息。

一、长河溯源:从生存实践到价值沉淀

长河的源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人类在与世界相处中,为“更好地活下去”凝结的实践智慧,最终沉淀为稳定的价值内核——这便是长河的“河床”。

几万年前的寒夜里,先民将烤肉分予同伴,不是刻意践行“道德”,而是“独食难活,共食越冬”的生存本能,这种“分享”的行为重复千万次,便成了“互助”的基因。农耕时代,北方农人观察到“清明种麦,霜降收粮”的规律,把它编进“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歌谣里,刻在犁铧的木柄上,“春种秋收”的时序经验便成了指导生产的“时序”基因。

就像我家那句“好吃的不多吃,不好吃的也不少吃”,成为传家的金句。我多次与朋友在吃饭时谈及这一金句。后来,在城里带儿子、带孙子,总会反复说到这一金句。仔细想来,这便是与生物基因一起传递的文化基因。一代又一代人饭桌上的回响,便从“饮食习惯”长成了“克制惜福”的做人本分。

这些源于实践的文化基因,先成为“活下去的办法”,再变成“活得好的智慧”。这由生存智慧凝结的“文明河床”,不仅承载着过往的重量,更为奔涌向前的长河锚定了航向,积蓄着势能——它是过往的终点,亦是未来的起点。

二、百川汇流:多元交融中的基因更新与冲突平衡

长河的壮阔,从来不是“独流”的结果,而是千万支流碰撞、交融的馈赠——既会因差异泛起涟漪,也会在包容中汇成巨浪。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基因在此相遇,既保持各自的底色,又生出新的可能。

历史上,北方游牧文化的“尚武”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尚礼”,本是两条并行的支流:匈奴的胡服骑射让中原军队学会了灵活作战,中原的耕作技术让草原长出了庄稼,最终融成“刚柔相济”的族群性格。思想层面,儒家“仁爱”讲“推己及人”,道家“自然”讲“顺应天地”,看似各有侧重,到了民间却成了互补的智慧——得意时学儒家“兼济天下”,失意时学道家“独善其身”,两种基因共同滋养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这种融合在今天更显鲜活,却也难免碰撞。当“围炉守岁”的传统与“跨年狂欢”的新潮在年夜碰撞,两股水流激荡出的不是决堤,而是“先围炉吃顿年夜饭,再全家去广场看烟花”的智慧支流——老根生新枝,新枝亦归根。

“国潮”让传统审美基因焕发新生:敦煌飞天的飘带化作时尚丝巾的灵动线条,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演变为潮牌T恤的个性符号;“数字非遗”打破技艺传承的时空限制:苏绣大师通过直播展示“劈丝”绝技,一根丝线劈成百缕的巧劲,吸引全球年轻爱好者在线“学艺”。长河的兼容,从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支流间的相互激活——就像盐溶于水,既保持了水的清,又添了新的味。

图片

三、长河行舟:栖居者的传承与疏浚者的创新

人在长河中,从来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既被河水滋养(栖居),也为河道疏浚(奔涌),这种“被动与主动”的共生,正是人与文化基因最本质的关系。

“栖居”是文化基因对人的塑造,像空气一样自然。孩子学说话时,母语的语法已悄悄框定他的思维方式——北方人说“吃了吗”,藏着“关心温饱”的质朴;吴侬软语问“饭吃过了伐”,带着“水乡般的细腻”。过年时,无需提醒便会期待“贴春联、吃饺子”,因为“团圆”的基因早已刻进习惯里。

但人又不是被水流推着走的浮木,更像撑篙的行舟人——看到“重男轻女”的淤塞,便用教育、法律清淤,让“平等”的活水畅流;读懂古人“敬天地”的敬畏,便在当代种出“碳中和”的新苗。从《礼记》“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古老戒律,到今日“碳中和”的精准实践,“敬天地”的基因穿越时空,在清淤疏浚中焕发新生——变的是“尺规”,不变的是对万物节奏的敬畏。就连我家那句饮食箴言,也从“应对匮乏”的生存智慧,长成了“健康均衡”的生活哲学——如今我会对孙子说:“糖果好吃,但一天只能吃一颗,就像爷爷当年说的,甜的多了,就尝不出米饭的香啦。”

顺着河道的基本走向(尊重基因内核),又适时调整船舵(赋予新内涵),这便是行舟的智慧。每一次疏浚都不只是清理淤塞,更是为长河注入新的活水——就像给老树根添上新土,让它长出新枝。

四、奔流不止:基因长河的永恒生命力

长河从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它的生命力,藏在“变与不变”的辩证里:核心内核始终稳定,具体形态却代代更新。

“不变”的是人类对根本价值的追求。“团圆”的基因从“千里归乡”到“云端拜年”,形式变了,但对“相聚”的渴望从未变;“诚信”的基因从“一诺千金”到“契约精神”,载体变了,但对“守约”的重视从未改。“变”的是实现价值的方式。00后用“弹幕”发拜年祝福,让“牵挂”有了互动感;年轻人露营时践行“无痕出行”,让“敬自然”有了环保新解;就连“礼”的基因,也从“双手递茶”延伸出“线上发红包时说句‘请收下’”的新表达——本质都是“把对方放在心上”,只是换了种说法。

这种“变与不变”,让长河永远奔涌。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奔涌的一部分:既是上一代基因的“传递者”,把烟袋锅里的絮语、饭桌上的默契传下去;也是下一代基因的“编写者”,给老规矩添上新注解、为老智慧找上新载体。

文化基因长河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栖居”与“奔涌”的共生。我们站在先民筑牢的河床上,承接他们用岁月熬出的智慧;也用自己的实践为河道拓宽、为水流提速。而我们与它的故事,正是亿万朵“栖居其间的浪”,在“扎根河床”与“跃向天际”的共生中奔涌不息——每一滴水的流动都是长河的走向,终将汇成那生生不息的文明海洋。

图片

《模因洞察》透过现象看本质,告诉你一个全新的文明史观。“人”字,由一撇一捺合构。一撇为生物基因,一捺为文化基因,人类是“两因共舞”生成的“两因传奇”。2025年9月1日于磨香斋。(文/党双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