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之水:我们是浪,随河而生,奔河而去

2025-09-04 08:46:17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文化基因从不是固态的标本,而是一汪活的水。它有河的形态:从远古的泉眼漫出,聚成溪流,汇成江河,一路奔涌,从不停歇。它也有水的性子:遇嶙峋则绣出漩涡,遇低谷则酿成镜泊,从不由谁“规划”,只顺着生活的肌理自然流淌。我们是河分娩的浪,亦是河流动的形——河在浪的翻涌中呼吸,浪在河的脉搏里生息。生在这水里,便带着水的胎记;奔在这水里,便续写水的故事。

【深潭记】沉淀,是水给浪的胎记

水以逝为生,却把“逝”篆成深潭的年轮。它会顺着地势漫成浅溪,也会在低洼处积成深潭——浅溪载着鲜活的流动,深潭存着沉淀的厚重,而浪,既在溪中奔涌,也从潭里升起,带着潭底的沙。

陕北的信天游,是黄土地上的一汪水。它不写在纸上,而飘在放羊人的嗓子里:爷爷对着沟壑唱“山丹丹开花背洼里红”,爸爸跟着犁地的节奏哼,孙子在直播间里弹着吉他唱,调子像溪水流过石缝,一路叮咚,却也在三代人的喉咙里积成深潭。那“苦中带甜”的滋味,是深潭底的沙,怎么流都带着黄土的味。

所谓“文化基因库”,从不是封闭的容器,而是水自己冲出来的流动生态。奶奶的针线笸箩里,密匝的针脚是时间写给布帛的象形诗;村里的老戏台,石板上凹损的脚印是世代踏出的无字碑——深潭从不言语,只让物件替它怀孕。就像顶针磨出的包浆里藏着“做事要实”的叮嘱,梁上斑驳的戏文里浸着“看戏要敬”的默契,这些沉淀从不是“封存”,而是等着被浪重新卷起,汇入新的水流。

浪从深潭里升起,便带着潭底的胎记。我至今记得奶奶纳鞋底时说“针脚密,心才实”,这“实”字,是深潭里的水养出的根,走到哪里,浪里都带着它的沉。

图片

【汇流记】相遇,是浪替水写的情书

水从不会只认一条道。主河道奔涌向前时,总会分出支流;支流遇见更低的滩涂,又会自然漫过去,与别的水相融——没有谁“命令”它们汇合,只因为水的天性,本就是向低处流,向广处漫。而浪与浪的相遇,不过是替水写下情书,有时和谐,有时也带着碰撞的涟漪。

江南的评弹与北方的大鼓,原是两条平行的支流。评弹的弦索软,像吴淞江的水;大鼓的板眼硬,像黄河的浪。可当说书人聚在茶馆里,你弹一段《珍珠塔》,我唱一段《穆桂英》,听客的叫好声漫成滩涂,两汪水便在笑声里混了——当评弹的三弦切开北风,大鼓的檀板击碎吴语,不是乐律的妥协,而是江河借人喉重绘地图:刚柔在音隙间缔约,水土在旋律里通婚。就像汉水汇入长江,清的更清,浊的更浊,却都成了更宽的水流。

就连看似“冲突”的时刻,也藏着汇流的智慧。比如春节时,长辈盼着“全家围炉守岁”,年轻人却想着“跨年夜去看烟花”,争执里藏着的,其实是“团圆”基因在不同时代的表达渴望。最终,一家人会折中:先在家吃顿年夜饭,再一起去广场倒计时——老规矩有了新形式,新想法也接了地气,就像两条河在礁石处碰撞出浪花,最终还是会绕着弯,奔向同一个方向。

今天的互联网,不过是片更大的滩涂。四川的“耙耳朵”段子遇上东北的“唠嗑”,在短视频里滚成一团笑;侗族大歌的和声混进电子乐的节拍,在音乐节上漫成新的浪——乡音是浪打上的腮红,异调是水纹刺的青,涌着涌着,水就汇在了一起,情书也写就了新的段落。

【奔浪记】带着深潭的痣,奔向海洋的痣

一片浪,最要紧的是带着“双痣”:深潭给的痣刻着来处,海洋等的痣画着去处。这海洋,是所有河流的共同归宿,也是人类文明新的起点——它从不是“终点”,而是让不同水系的浪,在更辽阔的天地里,继续写水的故事。

从深潭里升起,便带着潭底的沙;往滩涂里奔涌,也不丢了沙的沉——这不是“刻意守”,而是浪的本色:水怎么流,浪就怎么动,根在水里,向也在水里。

广州的早茶铺里,阿婆用紫砂壶泡普洱,却给孙子点了杯冻柠茶。她说“茶要热才养人”,孙子说“冰的才够爽”,可阿婆夹起虾饺喂孙子时,孙子总会先把醋碟推给阿婆——“敬长辈”的根,藏在这一推一让里,就像珠江的浪,再怎么混着海水,也带着淡水的甜。

西北的秦腔老艺人,看年轻人用唢呐吹流行曲,不骂“胡闹”,反而说“这调门够劲,像咱秦腔的板”。他教徒弟唱《三滴血》,徒弟却把吉他弹成了板胡的调,老艺人听着听着,跟着打拍子——“刚劲”的根,藏在这一弹一打里,就像黄河的浪,再怎么绕着弯流,也带着黄土的沉。

浪的宿命是携带深潭的遗嘱去签署海洋的婚约。它不必记住来路,因每一滴水都是活着的族谱;它无需确认归途,因每一次奔涌都是对源头的祭祀,也是向海洋的奔赴。

文化基因之水的妙处,正在于“不刻意”。它不须“保护”,因为我们这些浪就在水里,浪在,水就不会干;它不须“设计”,因为水的天性就是流,浪的天性就是奔,流着奔着,自然会积成潭,汇成洋。

当浪在入海口回望,它终将懂得:自己奔涌的轨迹,正是河流写给大地的情诗;而深潭沉淀的星光,早预言了所有浪花的韵脚。我们是浪,随河而生,奔河而去,与这汪水,与所有水系的浪,共赴那片辽阔的海洋——永不分离,生生不息。

图片

《模因洞察》透过现象看本质,告诉你一个全新的文明史观。“人”字,由一撇一捺合构。一撇为生物基因,一捺为文化基因,人类是“两因共舞”生成的“两因传奇”。2025年8月31日于磨香斋。(文/党双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