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南产业公司搬家中心,有这样一位电控专家:他常身着沾满油污的工装,手持各类精密工具,爬车顶、钻车底,日复一日与上百台特种车辆为伴,用“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守护着特种车的安全运行。他就是检修队的“车医生”——杜勇胜,一位在生产一线奋战九年的电工,在机械轰鸣声中践行匠心的守护者。
望诊:火眼金睛辨细微,筑牢安全第一道关
如同中医师将“望诊”作为诊疗开篇,经验丰富的医师通过细察患者神、色、形、态研判病情,“车医生”杜勇胜的检修工作,同样以“望”为始。面对待诊车辆,他从外观细节、部件状态中捕捉端倪,更总结出“三查三看”工作法:一查线路走向,看有无磨损、老化或异常缠绕;二查接口插件,看有无松动、氧化或插针弯曲;三查关键部件外观,看有无油污渗漏或异常变形。
今年二季度,杜勇胜在对一台连续作业200小时的支架车做常规检查时,敏锐发现其电控隔离板上的铜线裸露过长。“按规范,铜线应压入插头,裸露部分不得超过1毫米,这台设备已达6毫米。”他解释道,“若不及时处理,车辆运行中的剧烈震动极易导致线路松动,进而引发短路等连锁故障。”杜勇胜当即检测隔离板状态并上报,通过提前更换部件,成功规避了可能产生的2万余元维修损失。
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就通过“望诊”发现并排除潜在故障12起,为生产的连续稳定筑牢了根基。
闻诊:声味交织辨隐患,细微之处见真章
“闻诊”的精髓在于捕捉设备运行时的声音韵律与特殊气味,从细微变化中预判内部异常。经验老到的杜勇胜,凭“耳力”“鼻力”就能精准锁定故障点——发动机的“呼吸声”、电机传动的“轰鸣声”,甚至电路板散发的淡淡气味,都是他判断的依据。
6月中旬,一台电机在调试时,杜勇胜齿轮传动的“啮合声”里,藏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沙啦”杂音。他立即停机检查,结合设备累计运行时间、判断为电机轴承润滑不良。拆解后发现轴承已局部过热磨损,及时更换后设备恢复正常运行。
问诊:问透细节溯根源,档案联动除病灶
“问诊”从来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一场穿透表象的深度溯源——既要与操作人员展开深度沟通,更要联动设备全生命周期档案,在蛛丝马迹中揪出故障背后的系统性症结。
近年来,检修队搭建的“车医生数据库”,恰似为每台设备建起了动态更新的“健康档案”:从历次维修记录、部件更换清单,到作业区域的负载强度,都被精准收录。这不仅让故障排查效率提升近40%,更让“问诊”有了扎实的数据锚点。
此前,一台电瓶车频繁断电,起初难寻症结。杜勇胜先调阅近3个月维修档案,发现电缆线刚更换不久,排除常见线路磨损问题;通过查询电路图并与司机沟通,得知“拔插头、晃一晃线,偶尔能启动”——这一细节打开了思路。结合设备井下作业潮湿易加速线路氧化、常年满负荷运行导致电流持续高位的“生存环境”,他判断:并非新换电缆线问题,而是电瓶内部线路在潮湿与强电流双重作用下老化松动,晃动后偶尔接通。针对性处理后,设备再未出现类似故障,单月减少因停机造成的工时损失50小时。
切诊:亲手实操验判断,精细检修保效能
如同中医师以指腹按脉,从浮沉迟数中辨病机虚实,杜勇胜的“切诊”则借精密仪器触探车辆的“生命体征”——多功能示波器捕捉电路信号的细微波动,高精度智能万用表 测缸压的偏差,发动机诊断仪直连核心控制系统读取实时参数。这让故障判断跳出经验依赖,在数据刻度上锚定症结,实现"靶向维修"。
面对55Y框架式支架车的启动难题,诊断仪则像给出了清晰的“脉象报告”:轨压仅70bar,远低于110bar的标准值。顺着数据指引拆解共轨系统,果然发现燃油计量阀卡滞,电阻值较标准范围偏差0.7欧姆。经精密调校修复后再测,轨压回升至111bar,难启动问题迎刃而解。
专业设备的引入,不仅让“车医生”从繁琐的手动排查中解放出来,更让电路故障检修时间从平均3小时压缩至50分钟,劳动强度降低近50%。今年以来,凭借这般精密“切诊”,使设备电控系统平均完好率稳定在96.5%,较去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为生产连续运行筑起了更坚实的屏障。
从“望闻问切”的传统智慧,到数据化、精准化的现代检修手段,杜勇胜用专业与坚守,为特种车辆的安全高效运行保驾护航。他是检修队的缩影——这里还有更多勤恳敬业的师傅,以匠心守初心,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用具体数据诠释“预防为主、精准检修”理念,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动力。(供稿:房晓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