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产力:贯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理论逻辑

2025-08-31 20:42:42 来源:党双忍职业日志

绿水青山绝非“闲置的山水”或“增长的代价”,而是具有生态完整性与系统稳定性的高质量自然资本(指生态系统提供的供给、调节、文化等各类服务与资源的总和);金山银山则是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可持续经济成果,二者本质为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实现二者贯通的核心,在于劳动、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管理等生产力要素向绿色方向的系统性转型——唯有通过要素全面绿色重构,才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以经济增长反哺生态,最终实现生态与经济双向赋能。

这一逻辑既破解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两难悖论,又从生产力维度深化了“两山”理论的实践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从观念到行动的完整方法论,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兼具中国特色与普遍意义的理论回应。

一、认知前提:“自然资本”论是要素绿色化的理论根基

“两山”贯通的首要障碍,是传统发展认知的局限: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将自然资源排除在生产力要素之外,视其为“无价值生产背景”,且以“单一经济增长”为目标,忽视生态承载边界,最终导致劳动、资本向“资源消耗型”领域聚集。

绿色生产力理论的突破,正在于以“自然资本”论重塑认知——将高质量绿水青山明确为核心生产力要素。传统GDP核算的“价值盲区”(仅计物质产出、忽略生态服务价值)加剧了“保护无收益、破坏有回报”的扭曲激励,而“自然资本”论则明确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属性。以浙江安吉余村(2020年以来)转型为例,关闭矿山、修复竹林生态后,劳动从“砍树”转向“护林+生态旅游”,资本从高耗能领域转向生态产业,本质是“自然资本”价值被认可后,要素配置自发绿色化的结果。

从逻辑看,“自然资本”认知是要素绿色化的“第一推动力”:唯有承认绿水青山的生产力价值,劳动、资本、技术才会主动围绕“保护与利用这一要素”配置,否则“要素绿色化”将沦为形式主义。

二、转化机制:要素绿色化是“双向赋能”的落地载体

在“自然资本”认知基础上,“两山”贯通的关键是价值转化,需依托五大生产力要素绿色化,实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双向赋能。

1. 劳动绿色化:从“破坏型”到“增值型”

传统劳动聚焦资源开采(伐木、采矿),以消耗生态为代价;绿色劳动转向生态保护与服务运营,在维护自然资本的同时创造价值。如云南普洱茶农转向有机种植,通过生物防治、生态监测提升茶叶品质与溢价,既保护茶山生态,又实现收入增长,让“护绿”成为“生金劳动”。

2. 资本绿色化:从“高耗能”到“生态友好”

资本流向决定产业方向,其绿色化通过政府绿色公共投资与市场绿色金融引导资本远离污染领域。如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投资动力电池回收项目,减少矿产依赖并形成循环产业;政府流域生态专项投资,既修复自然资本,又带动沿线绿色产业发展——核心是让“投资生态”具备长期稳定收益。

3. 技术绿色化:从“高消耗”到“减碳增值”

技术绿色化是破解“生态保护与成本上升”矛盾的核心工具,可降成本、创价值、促修复。如AI与卫星遥感结合的生态价值核算技术,为碳交易提供可信数据;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将煤矸石山改造为光伏电站,既修复生态,又通过发电创收,让“绿色”成为产业竞争力。

4. 自然资源绿色化:从“粗放利用”到“高效循环”

自然资源绿色化的核心是“在保护中利用”,以优质生态撬动高价值收益。如苏州工业固废循环产业园将废渣转化为新型建材,减少污染并形成新产业;武夷山严控游客与开发强度,以优质生态吸引高消费生态旅游,避免“透支生态换短期收益”。

5. 管理绿色化:从“重经济”到“协同治理”

管理是要素“粘合剂”,通过调整考核导向、融入数字手段,确保要素协同绿色发力。如地方政府将生态指标纳入干部考核,避免“唯GDP”导致的要素错配;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上游产业生态化,让分散绿色要素形成“1+1>2”的合力。

三、保障支撑:制度与科技护航要素绿色化

要素绿色化需制度“定规则”与科技“提效率”协同:制度解决“绿色有回报、非绿色有代价”的激励问题,科技解决“绿色化成本高、落地难”的实践问题。

1. 制度保障:校正要素配置方向

制度通过“内部化生态外部性”修正市场失灵:对污染行为设约束(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倒逼资本、技术向低碳领域转移;对绿色行为给激励(如流域生态补偿、绿色信贷),支撑劳动、资本向生态保护领域配置;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将生态价值纳入发展评价,从顶层扭转要素配置扭曲方向。

2. 科技保障:降低绿色化门槛

科技从三方面为要素绿色化“破局”:一是降成本,如光伏电池生产成本较十年前下降约80%(国家能源局数据),推动资本、技术向新能源领域聚集;二是提精度,如区块链技术确保碳汇交易数据可信;三是扩场景,如个人生态账户激活公众绿色劳动意愿,让要素绿色化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与公众自发参与”。

结论

绿色生产力贯通“两山”的理论逻辑,是“认知-转化-保障”的系统闭环:以“自然资本”论明确要素绿色化的价值基础,以五大要素绿色化构建转化载体,以制度与科技提供支撑。

这一逻辑重塑了发展认知——发展不是“消耗生态的增长”,而是“生态与经济协同增值”。未来聚焦要素绿色化精准推进,将其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不仅能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更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要素绿色化激活双重价值”的中国智慧与方案。绿色生产力既是发展方式革新,更是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关键支撑。(文/党双忍)

2025年8月30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