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拓脉: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元祖

2025-08-31 20:40:29 来源:党双忍职业日志

图片

当远古华夏尚困在“生存即掠夺”的蒙昧阶段,华胥氏的指尖已悄然亲手拓印出第一条文明新路——这位被尊为“人祖之母”的先哲,以血脉繁衍族群,以敬畏为尺、实践为刃,在人与自然之间,首次刻下“可持续共生”的文明脉络。她是打通“生态资源→文明价值”转化路径的开创者,每一次“取枯藤而留青蔓”的选择、每一回“存籽实以待来年”的行动,都是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脉络的亲手拓印,为华夏生态伦理注入最初基因原型——这正是其“元祖”地位的核心所在,更是华夏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文明起点。

彼时的人类,与生态仅维系着“取之即弃”的脆弱关联:野果随采随竭,草木任砍任伐,生存全凭不确定的自然馈赠。而华胥氏以超越时代的洞察,亲手打破这层桎梏——她不强取藤蔓,指尖抚过青嫩的新枝便轻轻避开,只选取枯韧的老藤剥皮,再将纤维细细捻成绳、织成筐,让“朝不保夕的野果谷物”化为可跨季滋养族群的储备资源,推动生态价值从“即时消耗”迈向“延时增值”;她不弃种子,拣选饱满粟实、埋入向阳沃土,无意间叩响从采集走向农耕的文明之门,让“用完即绝的野生资源”首度获得“循环续产”的能力。这“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实践,不只是生存智慧,更是人类对生态产品价值的首次自觉转化,是“华胥拓脉”最鲜活的注脚。

这份转化里,藏着华夏生态智慧的“元规则”:不毁草木之本、不竭鸟兽之嗣,只取自然“余裕”而不贪;不逆时而行、不违律而动,善用天地“馈赠”而不夺。它从非征服,而是与生态的“共振共生”——既让族群获得稳定生存保障,又容山川草木、鸟兽虫鱼自在繁衍。“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内核,从此成为生态转化不可动摇的基石,也让华胥拓下的“脉”,有了可延续的精神内核。

华胥所拓之脉,在神农氏手中得以延展。神农循着华胥拓下的生态脉络,以“舌尖为尺、足迹为图”,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推向纵深:他辨五谷、尝百草,把华胥“留种育苗”的星火,拓展为“五谷农耕”的文明基业,使生态价值从“个体温饱”跃升为“族群存续”的支柱;他识药性、传医方,令草木之能由“果腹”延伸至“疗愈”,赋予生态资源健康守护的新维度。而神农的每一步,皆恪守华胥遗训:采草留根、耕不毁林,始终居于“自然可承载、文明可延续”的边界之内,让“华胥之脉”在农耕时代扎得更深。

及至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这份“拓脉”智慧终升华为文明共识。《列子》所载“无帅长而自定,无嗜欲而自足”的景象,并非虚幻乌托邦,实为华胥生态观的具象呈现——采果不伤枝、饮泉不浊源,人与万物共和共荣。黄帝觉醒后顿悟,将华胥拓下的“脉”,从个体实践擢升为族群制度:教民顺四时而耕,使生态产出契合天地节律;依山川肌理治水,令资源转化兼得效益与可持续;更确立“春不猎孕兽、秋不伐幼林”之规,乃至驯养畜禽、改良工具,编织出“生态-生产-治理”环环相扣的文明脉络体系。至此,华胥之“脉”,不再是零散的实践,终成华夏共循的“道”。

从华胥指尖的“拓脉开创”,到神农舌尖的“续脉深耕”,再到黄帝笔下的“升脉成制”,华夏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文明主线,始终一脉相承。华胥氏之所以为“元祖”,非因器物典籍,而在于她首创“敬畏自然、共生发展”的价值范式——她使“生态”从人类征伐的荒野,蜕变为滋养文明的母体;令“转化”从贪婪的索取,升华为对天地馈赠的智慧善用;更以“拓脉”的主动实践,为后世划定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原点与方向。

这份延绵千年的智慧,至今生生不息:商周社稷坛上的祭祀,是对华胥“敬自然”的礼制延续;《礼记·月令》“顺时取物”的规训,乃华胥“守节律”的细则深化;都江堰“乘势利导”的治水哲学,是对华胥“善借力”的工程升华;乃至今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皆为华胥“拓脉”智慧的时代回响。我们今日守护绿水青山、践行“两山论”的每一步,仍在行走于她开辟的道路上——这也让我们不断印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终极答案,早在文明肇端之际,已藏于那双轻捻藤蔓、深植种子的指尖里,藏于那条她亲手拓印的、跨越千年的文明脉络中。(文/党双忍)

图片

2025年8月29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